8月22日,江苏大丰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滩涂上一片暑气蒸腾。“绿电方舟”志愿者刘明亮和曹涛正冒着高温在电杆拉线上加装护套,并在杆身粘贴黑黄相间的防撞标识。“前段时间巡线时,第一次遇到麋鹿角被拉线缠住的情况,”刘明亮说道,“之前更多的是救援掉入沟渠的麋鹿,或是修复被它们顶撞、摩擦而损坏的电力设施。所以我们现在抓紧加强防护,装上这些醒目的护套,尽可能避免它们再靠近危险区域。” 8月22日,“绿电方舟”志愿者刘明亮(左)和曹涛(右)正在加装电杆拉线护套 麋鹿属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曾广泛栖息于长江、黄河流域的平原沼泽。因历史气候变化与栖息地丧失,该物种于20世纪初濒临灭绝。1986年,通过“重引入计划”,39头麋鹿重返大丰,开启种群复兴之路。经近40年科学保护与繁衍,大丰已成世界最大的麋鹿栖息地,目前种群总数达8502头,其中野生麋鹿3673头,占全球总数近70%。今年恰逢麋鹿回归40周年,呦呦鹿鸣回荡滩涂,成为这片土地上最动人的生态和音。 事情回溯到8月13日傍晚的那场紧急救援。当天16时45分,大桥供电所工作人员张昕和杨云在雨后特巡中,发现10千伏南闸线37号杆异常晃动。走近一看,竟是一头成年麋鹿被困——它的鹿角被一团深色的废弃渔网紧紧缠绕,在挣扎中绊挂在了电杆拉线上,越缠越紧,无法脱身。受惊的麋鹿猛烈挣扎,不停拉扯电杆,导致上方A相跳线连接处发生断裂。 这类事件在滨海湿地沿线并不罕见。随着麋鹿种群的持续扩大,野生动物与电力设施之间的冲突日益频发。野生雄鹿常将电线杆视为“磨角石”,用以摩擦鹿角、标记领地;发情期间攻击性增强,也会引发冲撞;它们还易被拉线、渔网等异物吸引,或在受惊奔跑中不慎撞上杆塔,致使角被缠绕或身体受困,对电网安全与自身生存构成双重威胁。 8月13日,大丰麋鹿自然保护区工作人员正在对已被渔网和拉线深嵌、无法松解的鹿角局部实施紧急切割 “当时情况很紧急,麋鹿力气很大,持续挣扎不仅会扩大线路故障,它自己也可能受伤更重。”大桥供电所所长严峰说,“这类事件在沿海线路巡护中并不少见,我们已执行过多次类似预案。”接到报告后,他立即启动应急机制,组织设置现场安全警戒区,同时迅速联系大丰麋鹿自然保护区。 事发地距保护区不远,17时01分,保护区救援人员携带专业吹管麻醉设备赶到现场。在张昕和杨云的协助下,迅速对受困麋鹿实施麻醉。待其平静后,救援人员对已被渔网和拉线深嵌、无法松解的鹿角局部实施紧急切割。鹿角每年都会自然脱落再生,局部切割并不会对其长期生存造成影响。 成功解救后,保护区工作人员确认其生命体征平稳,并将麋鹿转移至安全区域进行观察。 几乎与救援行动同步,大桥供电所收到线路异常告警信号后,迅速派出抢修队伍赶往现场。待麋鹿安全转移后,立即开展带电作业,更换断裂的A相跳线。截至当日18时30分,所有受损线路修复完毕,10千伏南闸线恢复正常供电,有效避免了停电事故的发生。 “供电部门的及时通报和专业配合,为救援争取了宝贵时间。”保护区负责人薛丹丹表示,此次行动从发现险情到完成救援仅耗时46分钟,充分体现了“绿电方舟”项目所构建的高效跨领域协作能力。这背后,离不开大丰公司与保护区通过该项目建立的常态化演练与密切沟通机制,更是双方对生态保护与电力保障共同责任的深刻认同。 在这片78000公顷的滨海湿地之上,电网线路与麋鹿种群共享着同一片家园。面对生态保护与电力保障的双重责任,大丰公司创新建立“巡线+护生”常态化机制,将线路巡检与野生动物救助深度融合,构筑起一张电网与生命共同安全的守护网。自2022年“绿电方舟”项目启动以来,联合保护区已成功完成9次救援,实现100%救助成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