储能产业今年增势依然强劲

发布日期: 2023-03-07 信息来源: 0

 

截至目前,已有浙江、广东、江苏、四川、陕西、青海、重庆、安徽、湖南、山西等多个省市出台了具体的储能补贴政策,补贴形式有一次性补贴,也有按投资额比例、年利用小时数、实际响应与申报响应比值补贴等多种形式。例如,广东佛山顺德和肇庆高新均明确储能补贴为一次性补贴。

在各地已发布的储能补贴政策中,重庆两江的补贴上限最高,该地按照储能装机规模补贴200元/千瓦时,最高为500万元;广东深圳和安徽合肥的补贴上限紧随其后,为300万元;江西的补贴方式则另辟蹊径,该省对符合条件的锂电企业给予上市奖励。

除了补贴上限,各地储能补贴具体措施也更明确。例如,今年1月28日,江苏省常州市表示,对装机容量1兆瓦及以上的新型储能电站,自并网投运次月起,按放电量给予投资主体不超过0.3元/千瓦时的奖励,连续奖励不超过2年;成都市为年利用小时数不低于600小时的用户侧、电网侧、电源侧、虚拟电厂储能项目提供230元/千瓦的补贴。

目前,我国储能补贴主要以用户侧为主,难以影响配储比例。不过,储能补贴会提升储能的经济性,有助于由之前的强制配储向主动配储转变。

一位新能源电站投资方对记者直言:“由于新能源项目配套储能的市场机制尚不完善,企业将配储成本计入项目总成本,部分新能源项目的开发可能受到限制。所以,目前新能源项目配置储能的比例主要是基于各地政府的政策要求,在满足项目收益率要求的前提下进行投资开发。”

随着大型储能电站规模的不断增大,其接入电压等级也不断提升,而电力系统中能够兼顾场址、裕量、收益的优质接入点是有限的,不是每一个变电站都有裕量去接入几百兆瓦时的储能容量。这也是现在很多大型储能项目抓紧规划、备案、做方案的原因所在。看好储能的大型企业存在一定的“跑马圈地”心理,就算一期项目不赚钱,也希望在二期三期赚回来。

谈及储能企业的盈利情况,业内人士均认为,储能行业商业模式薄弱,要健康高质量发展亟需完善收益渠道。去年,一部分独立储能企业参与了市场交易,可以从市场化角度获取收益,而新能源配套储能参与市场必须做技术改造,储能可单独计量、 单独并网之后,才能转为独立储能电站参与电力市场,这在无形中增加了企业成本。

新能源发电企业人士表示,对发电企业来说,强制配储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建设成本,同时配建储能的利用率较低。因此,建议首先要科学规划新能源项目配置储能的类型及规模,当前各地针对新能源项目强配储能的规定往往是一刀切,未充分考虑各项目自然资源条件的差异性,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储能设备的浪费,项目沉没成本明显上升;其次,要加快构建合理的储能电站盈利模式与运行策略,保障项目整体经济效益;再次,建议引导和推进独立储能项目建设,鼓励新能源项目通过储能容量租赁的方式保证电网安全。独立储能电站的高效利用既有利于新能源项目开发建设的成本控制,也有利于推动储能电站盈利模式的构建与完善。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