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人机为电网运行插上“翅膀”

发布日期: 2022-09-27 信息来源: 党建部

“准备就绪,可以起飞!”9月1日,公司自主研制的新电航第四代无人机完成首飞,展现了良好的飞控、巡检功能,也意味着“智慧巡线”新征程的开启。

近年来,公司通过数字化转型、规模化应用,实现了从“人工巡视”到“人工操纵无人机”再到“无人机自主巡检”的三级跳,努力打造无人机巡航的“徐州技术方案”。

从“铁脚板”到“科技巡检”

输电环节是电力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通道、线缆、杆塔等部位的运维检修,是保障电网安全运行的重要工作。那么几十米乃至上百米杆塔上的细微缺陷,怎样才能精准发现又该如何及时处理?

“过去巡检费时费力,当望远镜也无法识别判断线路缺陷或故障时,需要人工登塔逐个检查,安全风险大,检查效率低。”公司输电运检中心副主任陆梦龙说,特别是那些位置偏远、地形复杂的杆塔,巡线工作更是艰辛繁重,没有一副“铁脚板”难以胜任。

近年来,随着电力无人机的大规模推广应用,使得越来越多的输电线路运检人员,逐渐告别了单纯依靠“铁脚板”的工作方式。

“利用无人机巡检线路杆塔,仅需10分钟便可完成一基杆塔的塔头、挂点、绝缘子、通道的检查,相较于传统的巡检方式,效率提升6倍以上。”据新电高科无人机巡检中心飞手黄金雷介绍,无人机巡查还能准确检查金具松脱、销子缺失等肉眼难以发现的缺陷。

小小的无人机,不仅解决了人工巡查遇到的困境和难题,减轻了劳动强度,还几何倍数地放大了运检人员的工作效率。

从“人工操控”到“自主巡航”

在220千伏堡沙线的巡检现场,随着螺旋桨的蜂鸣,一架非人工手动操作的无人机起飞,奔赴远处巍峨的铁塔和纵横的输电线路,短时间内就完成了一键起飞、自主巡检、自动拍照、数据实时回传分析等输电线路杆塔的精准巡检任务。

相较于过去的手动操作模式,无人机自主巡检初步实现了“无人化”。自主巡检整个流程只需有人下发任务,一键起飞,剩余的全部由无人机自主完成巡检任务,大大降低了人工成本和作业强度。

“以往人工操纵无人机,对人员技能要求比较高,一基杆塔至少要拍照28张图片,拍完以后再拷贝出来,给有经验的师傅人工查看缺陷。”新电高科公司无人机巡检中心副主任徐志鹏表示,由于水平和判断标准不同,巡视质量和结果可能存在误差。

而无人机自主巡检,通过前期参数化航迹规划或激光点云建模,精确定位杆塔部件,巡视人员通过导入预设航迹,实现金具、绝缘子、线路通道等重要部件的拍摄任务,上传到后台,自动生成缺陷巡检报告,精准无误。

今年以来,公司开展日常化无人机自主飞行巡检作业89天,累计7200架次,完成精细化自主巡检2637基,拍摄标准化图片约9万张,发现本体缺陷2120处,通道隐患282处,节约巡检成本200万元,基本实现了“机巡为主+人巡为辅”的协同巡检目标,大幅提升了输电路巡检工作效率。

从“立项研发”到“徐州技术方案”

值得一提的是,公司的无人机是自主研发和推广的。近年来,公司下属单位新电高科,紧盯电力巡检需求,依托一线运维技术骨干,研发了参数化航迹规划算法和专用无人机,形成了独特的无人机自主巡检“徐州技术方案”。

2019年4月份,新电高科开始研发第一代电力无人机。“最早的无人机个头较大,结构是六旋翼,内部模块是单独封装的。”徐志鹏说,这种机型在初期有好处,方便修理,但不利于工业化生产。

随着技术的进步,新电航无人机经历了第二代、第三代,到如今的第四代成功首飞,机身结构从六旋翼到四旋翼,内部模块从单独封装到集成化,性能更加稳定、功能更加强大、效率更加高。

当下,依托于先进的无人机巡检技术和核心研发制造能力,新电高科积极拓展巡检业务,组建巡检团队,提升企业核心承载力。目前公司拥有无人机持证作业人员30人,先后承接了公司激光点云采集业务、南京、苏州等5个地市的配网巡检任务。同时,利用自研无人机和固定机巢承建了南京无人机巡检示范区,目前该示范区建设正在有序推进。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