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3位全国人大代表建言能源转型发展获广泛关注

发布日期: 2025-03-17 信息来源: 1

 

3月11日,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闭幕。全国两会期间,近3000名全国人大代表、2000多名全国政协委员共赴盛会,共商国是。他们中有三位是来自江苏电力系统的全国人大代表。履职以来,他们围绕新型电力系统建设、新质生产力发展、乡村全面振兴等多个领域,深入基层,吸纳民意、汇集民智,把国之大者、民之关切形成建议两会期间,来自公司系统的三名全国人大代表认真履行职责,建言献策,获得中央媒体频频关注,我们择要摘编,以飨读者。


3月3日,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头条播发《新思想引领新征程|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汇聚磅礴力量》。报道指出,去年两会,全国人大代表何光华围绕新能源车主的“充电焦虑”提交了《关于加强新能源汽车充换电基础设施建设》的建议,引起了国家能源局等6部门的高度重视,先后出台政策措施进一步加强充电基础设施规划建设。何光华表示:“作为全国人大代表,我深切感受到了国家部委在推动社会发展、解决实际问题上的高效和精准,真正感受到了全过程人民民主的优越性。”

3月6日,《科技日报》15版刊发《实现绿电绿证服务“全覆盖”》。报道指出,全国人大代表何光华表示,当下,绿电正成为影响对外贸易、构建绿色产业链的重要因素。但是,不少企业在购买绿电时遇到政策不了解、信息不对称等诸多难题。建议推动绿电绿证服务覆盖各地供电营业厅,实现服务网点“全覆盖”,并设立专员对接讲解相关政策,开展绿电绿证政策培训,从产品出口、供应链品牌建设等方面提高企业对绿电交易的理解,深挖企业出口潜力,提升出口产品“绿色竞争力”。

3月9日,《工人日报》头版刊发《制度性举措保障技能人才经济上得实惠、付出有收获——技术水平越高,收入就越多》。报道指出,曾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的何光华代表,今年也有了一个新身份——大国工匠培育对象。她带领团队通过国家电网双创平台,推动“电缆三维精准敷设系列装备”升级至第4代。

3月10日,《人民日报》12版刊发《代表委员热议新能源汽车出行驾驶体验“上大分”》。报道指出,全国人大代表何光华建议:“老旧小区、县域及农村地区充电桩覆盖率不足,可通过政策引导、资金倾斜加以鼓励扶持;在高速公路服务区、旅游景区、商业中心等高频需求区域可加密布桩,在节假日期间视情增加移动充电设备。”


3月4日,《人民日报》8版刊发《强信心增力量 决胜“十四五”·绿色发展》。报道指出,张强代表提出,推广绿色低碳生活,需兼顾政策力度与民生温度,可建立能效分级补贴机制,根据家庭实际能耗数据,动态调整节能家电购置补贴额度。在社区,可搭建碳普惠平台,将旧物回收、骑行通勤等低碳行为转化为商超折扣、物业费减免等生活福利,增强群众低碳生活的获得感。

3月8日,《工人日报》头版刊发《加大新兴产业人才培养力度》。报道指出,张强代表建议,希望有关部门构建国家级技能培训体系,进一步加大财政支持力度,通过制定新兴产业职业技能标准,设立新兴产业技能培训专项基金,搭建跨省培训联盟等举措,加强新兴产业技能人才培养力度。“建议相关部门协同加强新兴产业人才培养力度,切实解决人才供给的结构性矛盾,为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提供坚实人才保障。”张强代表说。

3月9日,中央电视台《晚间新闻》播发《观两会·代表委员议国是|以人为本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全国人大代表张强表示:“从事电力抢修和带电作业的35年,我见证了科技成果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生产力。搭载AI的识别系统加入数字化巡检,机器人代替了高危人工作业,也推动了供电可靠性达到99.99%,一线工人成为新质生产力最大的受益者。”


3月5日,《人民日报》5版刊发《这些数据真带感》。报道指出,能源绿色转型步伐加快。“截至2024年底,我国并网风电、太阳能发电装机规模首超14亿千瓦。”吉兰芳代表说。

3月5日,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人物·故事》栏目播发《温暖的使命·吉兰芳》,以19分钟的片长讲述了吉兰芳常年扎根一线、默默守护万家灯火的故事。

3月9日,《人民日报》9版刊发“见解”专栏报道。报道指出,全国人大代表吉兰芳提出,要进一步完善智能微电网发展政策体系,助力新型电力系统构建,更好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吉兰芳代表建议,研究智能微电网发展政策,规范市场秩序、商业模式和典型应用场景。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