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7日,我国首次骨干电网输电通道大规模卫星巡视在江苏完成。本次巡视历时10天,共巡视270余条500千伏及以上输电线路,巡视距离超1.5万公里,工作效率为人工的10倍以上。 据介绍,骨干电网通常由500千伏及以上输电线路等组成,承担电能大规模跨区域输送任务,做好巡检工作对保障电网安全稳定运行、支撑经济社会发展至关重要。为解决人工巡视效率低、无人机巡视受环境因素限制多等问题,国家电网公司在江苏试点探索应用卫星遥感和大数据模型等技术,对输电通道进行风险隐患智能化普查,保障骨干电网安全稳定运行。 这次大规模卫星巡视,使用“吉林一号”高分系列等卫星,利用遥感卫星图像,对骨干电网进行隐患识别与排查。国网江苏电科院自主研发了专用的卫星巡视隐患识别系统,并训练了更加适用于骨干电网的大数据模型,能够实现输电通道卫星图像的精准识别。据介绍,该系统获取卫星遥感数据之后,可自动解译并生成输电通道卫星图像,利用大数据模型识别图像上的各类隐患,生成精准核查工单,便于工作人员后续开展现场隐患处置等工作。 这次大规模卫星巡视,10名技术人员仅用10天就完成了1.5万公里骨干输电通道的巡视任务,工作效率为人工的10倍以上。国网江苏电力设备管理部副主任吴强表示,组织卫星巡视相当于一次“全面体检”,此次共梳理出400余条风险隐患并已全面启动整治工作,可为江苏电网安全迎峰度冬提供有力保障。 除隐患普查外,卫星巡视在应对灾害天气方面同样成效显著。国家电网公司设备管理部输电处高级主管彭波介绍,在台风、龙卷风等强对流天气多发的东部沿海地区,遭遇恶劣天气时,工作人员能利用便携式卫星信号接收装置获取受灾地区输电通道灾后运行情况,与灾前图像比对后,可在30分钟内精准定位影响范围并给出最优处置建议。“利用卫星遥感、大数据模型等技术开展骨干电网输电通道卫星巡视,能够有效提升电网运维质效和防灾减灾水平,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提供有益探索。”彭波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