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电力报:碧螺春茶里的“电功夫”——苏州供电服务洞庭茶农茶企侧记

发布日期: 2022-04-21 信息来源: 国网苏州供电公司

碧螺春茶里的“电功夫”

——苏州供电服务洞庭茶农茶企侧记

“因为疫情,今年人工制茶师更少了。幸亏我们前期上马了电气化制茶生产线,保证了产量。这要感谢你们供电企业提供了优质服务,让我们在‘非常时期’坚定信心,渡过难关!”4月14日,苏州市吴中区金庭镇东河村天王坞茶果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沈四宝对前来开展用电检查的金庭供电所电工徐晓明和包逸庆说。

每年三四月的春茶季,位于金庭镇的洞庭山景让每一位来客心醉。这里是中国十大名茶之一——碧螺春的原产地。当地最具规模和影响力的碧螺春茶企——天王坞茶果专业合作社的“掌门人”、碧螺春制作技艺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沈四宝正在阶梯式茶田里忙碌穿梭,仔细检查叶芽的生长品质。而山脚下的茶叶生产车间里,年轻一代制茶人、沈四宝的女婿姚益林则严密监视着现代化设备产线的运行。

翁婿两代人,坚持22年做一杯好茶,从曾经的一小块茶园,发展到如今畅销全国的品牌化茶企,并带动全村人走上了致富路。“在企业发展的每个关键节点,是电力的强力支撑让我们步入了发展‘快车道’。”回首22年来路,沈四宝和姚益林有着同样的感悟。

烧柴还是用电?两代人有了分歧

沈四宝是土生土长的洞庭山人,年轻时就十分沉稳,17岁便开始和父辈学做茶。“杀青时250多摄氏度高温,只有心里稳了,手上才能专注。”沈四宝说。

从上世纪90年代产出很少的一块小茶园,到如今年产茶近万斤,沈四宝把碧螺春茶做出了规模。而发展过程中,是否转型电气化是关键一步,也是沈四宝和姚益林的最大分歧。

早在2009年,看到人力制茶辛苦的姚益林,便鼓捣出了一台小型揉捻机想“替替手”,被沈四宝数落“瞎折腾”。后来,茶叶需求量越来越大,手工制茶的劳动力却逐年减少。到了2016年前后,手工产能已远远跟不上需求,甚至出现少量茶叶品控不佳的情况。

面对这一困境,沈四宝认为应在原有20口柴火灶和雇工人数的基础上继续增加,但姚益林不认同。“我和女婿争了起来,小姚认为应该尝试电气化制茶,我觉得这是天大的笑话。我们祖祖辈辈都是手工制茶,机器做茶是万万不行的!”沈四宝回忆说。

2016年,在金庭供电所开展的一次上门用电检查服务中,姚益林和上门服务的营业班班长蒋立军聊起了制茶中的困境。蒋立军表示,电气化肯定是未来发展趋势。“用电容量问题你们放心,如果新上设备,我们第一时间帮你解决用电问题!”蒋立军的承诺让姚益林吃了定心丸。

2017年7月,姚益林为茶厂上了第一台机械化杀青机,金庭供电所当即派人上门提供用电增容服务。经过勘查和计算,将其原先的24千瓦容量扩增至40千瓦。第二年春季产茶高峰来临时,姚益林第一次开机就一次性完成了近100公斤茶原叶的杀青,相当于8~10个成熟制茶师一天杀青工作量的总和,并且在工艺上更胜手工一筹。电气化设备功效甚佳,让沈四宝这位老茶师“开了眼”。

全电生产,茶叶产量翻一番

作为投身乡村传统产业的年轻一代,80后的姚益林不仅继承了沈四宝沉稳的性格和碧螺春茶制作工艺,更多了一股敢想敢干的闯劲。

面对茶产业手工产能逐年萎缩的问题,姚益林深知,想让碧螺春产业持续繁荣,要从根本上寻找转型之路。“柴火灶、纯手工制作的生产力是有限的,必须大力投入电气化设备,但这需要勇气,当时没人尝试过。如果茶叶品质无法保证,那会毁了碧螺春。”尽管尚有顾虑,但有了原叶杀青的成功尝试,姚益林在沈四宝的认可下满怀信心地开始了制茶生产模式的转型。

首先解决电的供应问题。2019年春茶产期一过,姚益林就向蒋立军和盘托出了自己的“升级计划”:将原来的20口柴火锅除留下5口用作传统工艺的传承外,全部用电炒锅代替。同时,将制茶的分级、萎凋、分拣等工艺步骤全部改由电气化设备作业。此外,新增一台杀青机和茶叶罐装设备、恒温储存库等。

考虑到整条茶叶生产线将由电能替代,蒋立军为姚益林制定了新的供电方案——将用电容量由40千瓦增至110千瓦,同时在用电线路上加装用于监测的互感器设备,实现相关用能数据的实时掌控。他还表示,将定期上门开展用电检查和设备消缺。这年12月,天王坞茶厂全电茶叶生产线成功投运,并在第二年春茶上市期制作出了一批高质量茶叶。

“现在的生产模式优势非常明显,15口传统柴火锅由6口电炒锅代替,人工的需求减少了,品控却不降反升,仅我家的碧螺春茶年产量就达3000公斤,是原来的两倍多。”姚益林兴奋地说。

“电气化制茶,不仅温度控制更精准,而且炒茶的速度更快了。我们村80%的村民从事茶叶生产,在天王坞茶厂带动下,越来越多的茶农愿意尝试电气化炒制,现在每年产出的茶叶中约有40%是‘电’茶叶,整体产能更优了!”东河村村委会主任马秋军说。

精准服务,“电保姆”事事贴心

在助力碧螺春茶发展上,供电企业提供的不仅仅是用电容量扩增服务,而是为整个茶产业发展提供“保姆式”的贴心服务。

2020年1月18日,金庭供电所电工徐晓明等上门开展用电检查,当得知姚益林想从原来的车间电源点新增一路线,向即将建设的茶叶实验室供电,用科技手段研究茶叶培育和生产后,当场给出了详细的建议:“可以从电表下桩头接线,到实验室控制箱大约需要截面积16平方毫米的电缆30米。此外,建议你增加一个单独的漏电保护器,以对实验室电线和设备进行有效的电气保护。”这一建议很快便得以实施,为实现姚益林的梦想——“不仅将碧螺春送往更大的市场,而且为整个洞庭地区碧螺春品种的传承与守护留下最纯正的‘根’”,提供了可靠的电力保障。

2021年4月1日,正是清明前茶叶制作高峰时。19时30分,正吃晚饭的蒋立军接到姚益林打来的电话:“蒋班长,电不知怎么突然停了,这会正忙着生产,明天还要交货,您方便来看看吗?”蒋立军三两口扒完饭,赶忙召集两名电工一同赶往茶厂。

经检查,他们发现是车间中一相熔丝因长期使用老化,加之清明前持续满负荷用电,导致熔断失电。蒋立军随即为其更换,排除了故障。之后,三位电工又检查了车间的电线和用电设备,确认没有其他隐患后方才离开。

像这样的细致呵护,在“电保姆”的服务清单里还有很多。

今年3月春茶季开始,国网苏州供电公司组织碧螺春茶产区各属地供电所电工主动深入茶企走访,动态跟踪了解用电情况和需求,为申请新装、增容的茶农和茶企开通特快通道,提供24小时“不打烊”服务,第一时间解决茶企、茶农的用电难题,为茶产业发展提供可靠的电力保障。据统计,年初以来,该公司系统供电所电工已共计完成炒茶设备、用电线路消缺22次,上门指导安全科学用电52次。

一杯好茶的传承,离不开沈四宝和姚益林这样的制茶人的匠心耕耘,也离不开供电人的贴心服务。苏州供电人给茶农、茶企送去了低碳绿色的节能方案和优质的供电服务,也一同守护着千年碧螺春的每一缕原香。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