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9日,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十梓街院区,张家港公司“90后”职工刘浩成功为一名患者捐献了造血干细胞,这是苏州市第218例捐献,他也成为中华骨髓库第15073位与患者骨髓匹配成功的捐献者。 1990年出生的刘浩,是江苏盐城阜宁人,2019年底进入张家港公司工作。早在上大学时,刘浩就加入了义务献血的队伍,目前累计献血1400毫升。在2018年的一次无偿献血活动中,他自愿登记成为了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 2022年12月6日,在工地查看项目进度的刘浩接到造血干细胞移植配型初步成功的通知,听完张家港市红十字会工作人员对捐献的流程介绍和再动员后,他坚定地表示愿意捐献。 其实,这已经是他第二次接到配型成功的通知了。第一次是在2021年12月21日。“没想到万分之一的缘分会被我碰上,很惊喜!”激动之余,他很快赶赴张家港市红十字会,签署了《再动员谈话记录》《志愿者健康状况再次征询表》等相关资料,但后来有与患者匹配度更高的志愿者出现,他遗憾错过。 时隔一年,机会再临。他救人的初心未改,毫不犹豫地答应捐献。随后,他电话告知了妻子自己的决定。妻子钱仙菊在健康体检公司工作,对医疗方面接触较多,深入了解捐献相关知识后,非常认同他的决定。 不过,在与父母的沟通中,他们遇到了阻力。尤其母亲对这事不了解,就怕对他的身体有损害,电话里忧心忡忡。刘浩和妻子轮番上阵,详细向父母讲述捐献的流程,一再表示现在技术先进,捐献造血干细胞对身体影响非常小,且很快就能恢复。父母又向在医院工作的朋友进行咨询,得到肯定答复后,最终松口,尊重刘浩本人的意愿。 2022年12月26日,刘浩接到了进行高分辨配型检测的通知,彼时正值新冠肺炎社会面大范围感染的时期,刘浩恰好在前一天刚测出阳性。他立即跟张家港市红十字会的工作人员说明情况,对方表示为确保高分辨配型检测的准确性,最好是待身体恢复后再进行该项检测。2023年1月3日,“阳康”后的刘浩立即表示要进行检测,他觉得,既然要救人,就不能耽误一分钟! 可喜的是,2月15日,刘浩与患者的高分辨配型检测顺利通过。2月21日,他在红十字会工作人员的陪同下进行了捐献前的身体检查,结果合格,这表示刘浩符合捐献造血干细胞的条件,能为患者带来生机。 “我了解到这次的捐献对象是1988年出生的男性,跟我差不多大,我们这个年纪一般都是上有老下有小,是家里的顶梁柱,虽然不知道他的具体情况,但走到这一步肯定心力交瘁了,我就想着一定要帮他一把,让他撑住。”4月14日,刘浩安排好工作,来到苏州弘慈血液病医院,进行捐献前的准备。 从那天起,他每天早晚需要各打一针动员剂以促进造血干细胞生长,第三针后他出现了腰腿酸、头晕的反应,过了一夜后就缓解了。刘浩没把这些放在心上,住院期间保持规律作息,减小活动范围,尽力避免发烧、感染等影响捐献的事发生。 刘浩说,准备期间,志愿者、公司工会都非常关心照顾自己,妻子全程默默支持,儿子知道这事儿后,直说爸爸很酷。“我自己心态比较平稳,就把这当成是一次普通的献血。”刘浩所在单位的领导、同事是在他准备请假奔赴这场“生命之约”时,才得知此事。仔细询问捐献过程后,大家都表示全力支持,“你这是学雷锋做好事,工作的事儿我们来安排,你尽管去。” 4月19日12时左右,捐献顺利完成,医务人员从刘浩身体里分离出295毫升能够拯救生命的造血干细胞,立即被送到患者身边。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在现场,他收到了受捐者通过医务人员送过来的感谢信,信中满满都是感激和感动。“因为你的出现,改变了我的命运,给了我重获新生的机会,谢谢您让我有机会可以重新扶起那痛苦不堪的家庭……” “哥们儿,相信你我合力,定能战胜病魔!希望我的能量能传导给你,助你撑起自己的新天地。”刘浩也在手写的回信中祝福对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