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谢谢你们了,多亏了你们提前通电,我这鱼苗才能按时下塘,今年肯定有个好收成。”4月5日14时,在江苏苏州常熟辛庄镇现代渔业产业园内,苏州绿之谷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石宇打开增氧设备,站在塘埂上指挥将25万尾广东鲈鱼苗放入塘中,他对前来进行电力保障的国网苏州常熟市供电公司辛庄供电所所长沈戟说。 初春,正是放养鱼苗的好时节。“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由于鲈鱼肉质细嫩,自古便是餐桌上的名贵菜品,且养殖周期短,近年来受到越来越多养殖户的青睐。 由于历史原因,常熟市辛庄镇水产区布局混乱、分布零散,管理粗放,生态和经济效益不高。随着乡村振兴的推进,为提高自然资源利用率,加快实现现代渔业转型升级,2021年7月起,常熟市辛庄镇对潭荡村、华欣村、合泰村等17个行政村的13603亩池塘进行高标准、生态化改造,形成统一养殖规模,先期启动第一批次6713亩池塘改造建设任务。 2021年6月初,国网常熟市供电公司辛庄供电所就从辛庄镇农村工作局(农技)了解到这一项目,第一时间将该项目纳入电力服务“头等舱”,主动对接前往实地勘察开展现场办公,找准渔业养殖特色产业发力点,加快建设现代化农村电网,定制“一户一策”专属供电方案,按照计划确定分两批开展电力升级改造,助力当地现代渔业提档升级。 “原先的池塘没有进行整体规划,线路迂回。比如新苏9号岸头东变压器末端的鱼塘供电半径长达700多米,超出正常供电半径三分之一。”常熟公司辛庄供电所所长沈戟说道,由于鱼塘养殖户用电负荷逐年增加,用电高峰时电压降较大,导致供电可靠性差。为了抢抓进度,电力升级改造基本与池塘建设同步,初期由于交通不便只能抽调精干力量通过肩挑手扛的方式将电杆、导线、绝缘子等设备运至施工现场。待后期道路硬化时,电力施工又只能穿插作业,保障工程按时推进。 2021年年底,池塘初步成型。各村委会立马按计划招商引资,安排租户入住。“每年2-3月份鱼苗下塘,下塘前还要养塘,租户必须提前住进来,留给我们的通电时间只有半个月……”沈戟介绍,为了赶在2022年春节前通电,常熟公司随即开辟“绿色通道”,缩短接电时间,仅20个工作日就为46户专业养殖户的设备完成通电。由于电力设施的完备,高标准池塘短时间内吸引了大量租户入驻。 石宇就是最早入驻的养殖租户之一。“我承包了1000多亩鱼塘,通电后我马上采购了无人机投饲、微孔增氧机等智能化养殖设备,由于鱼虾养殖密度大,用电负荷一下就上来了。” 石宇表示,“水产养殖,电力是最要紧的。电力成本只占整体投入成本的5%,但是电力供应得好,产量能翻3倍。” 很快,沈戟就发现了问题:随着租户的增多,大量增氧等设备投入使用,先期政府预计的户均20千瓦的用电容量已无法满足实际需求。沈戟马上与该项目负责人程达协商增容,又新增了8台400千伏安配电变压器,缓解了容量不足的窘境。2022年3月,6713亩高标准鱼塘的改造接电任务顺利完成。 在建设第二批高标准池塘中,受疫情影响,业扩物资配送滞后,常熟公司施工队伍也大面积缺员。为加快推进项目建设,常熟公司全流程跟进设备物资筹措,积极协调施工力量,动态组建2组共30多位康复员工轮流进行变压器安装及装表接电工作,赶在3月份鱼苗下塘前完成了第二批次6890亩高标准鱼塘的改造通电,共新增配电变压器13台,容量5200千伏安,新设电杆403基,架空绝缘导线79公里。 “通过整体性的电力配套改造升级,养殖户的容量从户均容量20千瓦提升到80千瓦,整整翻了4倍,为改造后标准化池塘的规模化养殖提供了强劲电力。”沈戟说道。 该项目建成后,通过规模化养殖及现代化技术的应用,一方面能够提高水产养殖效益,另一方面也能保障养殖尾水达标排放,助力水环境优化提升。“在充足电力和智能设备的加持下,预计我们131户养殖户今年的鱼蟹产量将达800万斤,产值1.2亿元,亩均效益将增加4000元。”对于今年的产量,石宇信心满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