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班,在上周板桥变的故障抢修中,你既不看二次图纸,也不测量各段光纤上的光功率,你是怎么快速知道故障点的?”“我有变电站的‘病历卡’呀,了解变电站的过往‘病症’,就能快速对症下‘药’!”3月6日,在太仓公司输变电运检中心召开的故障缺陷讨论会上,运维班班员戴鸿健对板桥变故障抢修速度如此之快感到疑惑,于是向二次检修班班长赵健讨教。 赵健口中所说的变电站“病历卡”,正是由赵健创新开展并推广的变电站“缺陷记录案例化”工作。 在12年消缺工作中,赵健发现变电站内的一些二次缺陷会以同样或类似的形式重复出现。“以往的缺陷记录只是用简单几句话,记录缺陷名称、解决方法,在后期查阅时,缺陷的形成原因、具体消缺思路不得而知,也不能为其他类似的缺陷处理提供直接的参考。”赵健表示,在日常的工作中,时常会碰到缺陷十分“眼熟”,但却记不起怎么处理的情况,需要进行故障点排查才能发现原因再进行处理,“这样就十分耗费时间,消缺效率较低。” 针对缺陷的重复性,2019年7月起,赵健便从缺陷记录入手,以文字、图片、数据、公式等内容,详细记录每次抢修消缺过程,同时按照变电站进行归类。截至今年2月底,赵健带领二次检修班5名班员为太仓全市37座变电站编写专属“病历卡”,共形成了各变电站的专属“病历卡”364份。“当变电站发生故障时,我们首先查询该变电站的‘病历卡’,如果‘病症’完全一致,就可以参考‘病历卡’中的‘方子’快速处理。如果是类似的故障现象,可以参考‘病历卡’中记录的‘方子’进行尝试,或者参考‘诊断过程’中的思路进行故障排查,也可以提高消缺效率。”赵健说,变电站“病例卡”使用起来得心应手,已成功应用了30多次,记录在“案”的相关故障平均修复时间从1.5小时缩短至10分钟。 以110千伏板桥变为例。该变电站位于太仓市高新区,主要承担着为太仓德企聚集地供电的重要任务。3月1日11时,由于该变电站1号主变高后备保护SV断链,导致主变高后备保护电压电流采样回路出现故障,失去了保护功能。据悉,变电站主变保护的二次采样光纤回路较为复杂,常常涉及2-3个屏柜以及4-6段光纤,当出现回路断链,需要按照“二次图纸”一段段测量排查回路光纤的光功率才能查找到故障点,十分耗时耗力。 “如该故障不及时处理,当此保护范围内发生短路故障时,该保护无法正确动作跳开相应的断路器去隔离故障点,会导致上级保护动作从而扩大停电范围,影响更多用户的正常用电。”赵健心想。在抢修前,赵健查阅了该变电站的“病历卡”,发现2021年5月22日记录了一条“板桥变1号主变差动保护高压侧SV断链”故障的信息。经对比,与本次二次采样光纤回路故障“病症”几乎相同。在“病历卡”的指导下,赵健更换了相同的光纤段,故障果然马上消除了,仅仅耗时2分钟就完成了抢修,而“病历卡”记录中的那一次消缺则花费了一个多小时才摸排出故障点。 缺陷记录案列化的工作,不仅能提高抢修消缺效率,也助力了青年技术骨干的培养。以往青年员工跟着老师傅进行抢修消缺,只是通过“看”的方式学习,进步非常缓慢,抢修结束回到班组也没有通过总结分析学习提高的主动性。在太仓公司变电二次检修班实施“缺陷记录案例化”工作后,青年员工为了事后记录好缺陷记录,在抢修现场会主动向老师傅提问,从而加大了青年员工在抢修消缺中的参与度,巩固了知识与方法,加速了技能水平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