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山公司周市供电所的数字化建设,既是国家电网公司首个“数字化供电所”建设试点单位,也是昆山区域电网数字化建设的一项基础性工程。“基层减负,数字赋能”是数字化供电所建设的目标之一。11月17日,通过跟随式采访,笔者从用户体验角度感受了数字化供电所建设带来的三大变化。 数字化素养:15名新职员成了老班长的“师傅” 24岁的辽宁姑娘王慧娟,从辽宁工程技术大学毕业后,10月8日通过全国性考聘入职昆山公司。第一个岗位任务就是周市数字化供电所的基础信息采集。 10月20日一大早,她就跟同事们一起赶到了供电所,准备“跑现场”的装备。当天,她要跑的第一个现场是帝璟园小区,电脑终端系统显示,这个小区共有2台专用变压器,服务260多户居民。她的任务是,采集每户居民每只计量表的卫星定位坐标。 前一天,王慧娟就被调整为“跑现场”。一天3个小区,采集了上千家居民用户的坐标信息并实时录入系统。此前整10天,她的任务是通过电脑终端,对其他同事采集的用户信息进行核对、正式导入数字化供电所的用采合一的管理系统。 作为这座百强县榜首城市城乡一体化统筹发展的一个缩影,周市镇的工业化与城市化同步推进,与昆山城区几乎连为一体。除了800余户工业企业用户外,商业街区的新商铺和新的居民小区不断涌现。供电所服务的区域布局有1080个台区,居民楼栋7800多个,包括商铺在内的低压用户,全镇共有8.6万户各类供电用户。就在这批5名大学毕业生入驻前,这个供电所共有员工40人,平均年龄50.7岁,学历以初高中为主。营业班20名台区经理的日常工作,就是走村串户“跑现场”。 29岁的郭朝辉是南京工程学院电气工程专业的硕士研究生,也是今年入职昆山公司的15名新员工中的一位。当天,他跟新同事王慧娟一组“跑现场”,采集用户坐标,他还担当另一项任务:现场核查和纠正用户坐标信息。 “这是数字化供电所建设的最基础工作。”郭朝辉说。判断一个低压用户的位置、计量表所在的位置,一般亚米级即可,即误差在1米之内,多一个跨步就可抵达计量表下。但是,国家电网公司新装配的一种名为“思极”的“掌机”装备,应用了北斗卫星定位系统,可将用户坐标最高精确到厘米级。通过蓝牙无线网连接“掌机”,用户坐标信息即时上传,通过北斗卫星定位形成闭环反馈系统。 数字化供电所建设的一个直接任务是“基层减负,数字赋能”。年及半百的陶志伟是周市供电所运维采集二班班长,负责为这批大学生新同事带队“跑现场”。这位初始学历只是初中的高级工“老供电人”,谦虚地称他的大学生新同事们为“师傅”。 他说,数字化供电所建设的一个基础工作是将每一个用户的计量表所对应的线路、变压器、电源点及供电线路走向等精准信息,同步录入系统。在居民、商户需用进行新装、用电增容、表计迁移、更名过户时,在发生供用电故障、分析故障点位、组织抢修时,都可在数字化管理系统中,一目了然…… “掌机”应用已在台区经理中普及。在“带队”中提升数字化素养,陶班长说,基层农电工的数字化素养提升已纳入省公司农电工技能大比武的科目,成为专业技能培训项目,这是大势所趋。 数字化看板:20名台区经理人人配上“小秘书” 周市供电所33岁的技术员姜峰,2011年大学毕业后入职供电所,也是所里一名“老供电”。担任技术员兼台区经理,姜峰除了农网配套工程的建设设计工作,他还承担镇区40余个台变区域的日常运维巡检和客户服务。 当天早晨7时52分,姜峰也早早地到岗到位。打开“掌机”——姜峰称之“数字小秘书”,他的名下有10件任务工单,已签收1件,工单号为2968的任务是上门服务,时代名苑6栋居民刘正红的车库新装电表业务已受理,需要他与居民对接,去现场落实装表接电业务。 周市供电所前任所长陈丽斌是国家电网农电工系统唯一的高级工程师、高级技师、高级考评员“三高”专家,现任所长江冬也持有工程师职称和高级技师技能。已获助理工程师职称姜峰,在“动手”能力方面也获得高级工的技能等级认定。换装现场作业的工作服,带上装表接电的装备,姜峰对线路、配电柜、小区变压器的点位已了然于胸。跟着“小秘书”的卫星定位导航到时代名苑6栋楼下居民刘正红家的车库前,完成装表、接电才8时41分…… 每一位台区经理都配备有这样的“数字小秘书”。从人指挥做事到工单驱动的数字化系统指挥,姜峰说,“简单明了,直接高效,是‘数字小秘书’带来的最大变化。作为数字化供电所建设的构成项目之一,每个台区经理每天要完成的工作、工作的完成情况,不仅全所上下的同事都知道,上级三新公司领导在需要的时间,点开周市数字化供电所的管理系统,都能即时实时掌握,领导对工作‘踢屁股’变成了‘小秘书’催着干!” 还是姜峰的掌上“小秘书”显示,当天已出工单47件,反馈完成工单1件,黄色预警工单1件。 任务完成的反馈是姜峰在现场即时操作的,预警工单则是低压非居民用户吴正明的新装业务,因为系统显示的供电线路出现了二次异常,需要进行现场巡查,需要在此基础上再作内部回退或改派的处置…… 昆山,拥有全国县域城市最密集的电网,全市有超过百万家市场主体、百万户各类供电客户。昆山还是白鹤滩“西电东送”的重要受端城市及1000千伏特高压“西电东输”华东电网的重要节点城市。作为国家电网公司所属的县级供电企业,昆山公司的人均服务客户数是苏州的3倍,是全省的9倍,是全国的23倍。 江苏省域范围内的“电网一张图”,在周市供电所的数字化建设中,将最末端低压线路的“毛细血管”和1000千伏特高压线路至220千伏和35千伏高压线路,20千伏、10千伏配电线路,都纳入到了管理系统中。 周市供电所数字化建设,包括内部管理和用户服务的全数字化。流程触发任务,信息直达“痛点”。在周市供电所数字化建设中,这面被称为“数字化看板”的管理系统中,有一台24小时不间断工作的IPA机器人。所有的工作研判、任务指派、效率考评、工量计算等作业流程中,不需要由人工决策的事项均由这台机器人24小时不间断作业完成。其中,基于RPA专变用户负荷快速抓取功能,让供电所抓取、统计、整理约实时负荷的效率提升了一倍多,且可以不间断实时抓取实时负荷,供电所台区经理只需要根据自动统计的负荷结果比对需求侧响应的要求进行分类汇总即可。 昆山公司副总经理卜凡荣说,供电所数字化建设,得益于国网公司强大的技术和装备支撑,以营销服务“三快”和“三不”为追求目标,也触动了县市供电公司及基层供电所内部业务的整合。 数字化整合:数万用户停电感知时间“毫秒级” “十一”黄金周是周市镇新建小区现房销售的黄金周。对于碧桂园苏南区域昆山某新建小区而言,数字化供电所带来的体验,是“快”和“方便”。 9月28日,碧桂园苏南区域的这个项目负责人,通过系统走流程,开发商需要为每一个新房购得者现场通电,现场更名过户。 “网上国网”是国家电网公司推行的一款手机APP,更名过户、查询电费、远程缴费,电子发票开具等业务,“一机在手,一健搞掂”。但是,为一个小区的每一套住房完成通电的效率,还是让项目负责人感到意外:不是通关系商请供电所负责人指挥、指派任务,也不是设点“摆摊”人头攒动般的现场申请、现场服务。 低压用户的零上门、零审批、零投资(即用户投入)的“三零”服务,是江苏省电力公司逐步推行的一项改革。数字化供电所管理系统在此基础上开设了一种预约服务,聚合市公司与供电所资源,实现市公司与供电所、供电所内部班组之间协同办公,叠加掌上“小秘书”自动生成工单和派单功能,一个黄金里的三个半天加班加点,在“十一”黄金周一结束的10月8日,碧桂园苏南区域项目负责人亲自登门,给供电所送来了锦旗点赞:“心系企业,服务周到”。 开辟绿色通道,开展约时服务,这是周市供电所数字化建设的一项创新探索。一方面,管理系统与地方政府民政部门、村(社区)建立协作关系,建构困境人士、困境家庭目录,对有需求到营业厅现场办理业务的人员,提供个性化服务,叠加台区经理的日常登门服务,向营业厅提出约时服务,通过“小秘书”系统传达到营业厅,减少了在营业厅可能出现的排队及无序等待时间。另一方面,对其他有特殊需求的特殊对象,开通反向的预约登门服务。 今年6月,国网公司推行的“设备数字化、作业数字化、管理数字化、协同数字化”PMS3.0管理系统,在昆山上线运行。从变电站到线路,再到配变站(配变房)和各类用户,江苏省和昆山市域范围内的“电网一张图”,数字化信息采集全面融入国网PMS3.0系统。依托国网层面的管理系统,周市数字化供电所进一步整合了用、采信息系统数据,新装、增容、改迁业务不需“来回跑”,成为用户可感知的直接变化。 最大的变化是故障停电“毫秒级”感知。数字化供电所融合了用、采信息系统的应用,对线路或其他设备出现异常,可以提前介入管理:在供电、用电故障发生并导致停电现象出现时,系统将向故障线路或故障点所覆盖的用户即时发出告知。 卜凡荣称,这得益于昆山区域电网的数字化建设对信息的数字化贯通及与移动终端同步使用。今年,昆山公司实施的15项电网数字化建设示范项目,配电运检中心应用的数字化配电自动化系统,基于智能融合终端自动融合用电采集、配电设备等多专业数据,实现了故障主动研判、中低压拓扑关系全面梳理,融合了终端边缘计算能力与电力数据共享价值,快速提升获知用户停电和故障原因等信息。有效集成了3385个智能开关和8600台智能分级的配网自动化系统,可以对低压线路或设备故障进行自动辨别、自动分割,正在加快布局的低压线路多电源点自动转供系统,还将使居民用户的停电时间控制在“毫秒”级范围内,即用户对故障停电的感知在一眨眼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