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打破了苏州的宁静。2月18日,张家港市开展了第一轮区域核酸检测。要在一天内完成全市140余万居民的核酸检测工作,光靠医护人员的力量远远不够。于是,一批来自各行各业的志愿者积极响应,毅然奔赴疫情防控的前线。张家港公司的新入职员工马铭欣,就是其中的一员。 双脚又痒又麻 “请大家保持一米距离,戴好口罩,有序排队。”2月18日下午,张家港下起淅淅沥沥的小雨,马铭欣手举喇叭,用另一只手拂去眼镜上的水珠,穿梭在等待核酸检测的人群中秩序维护,引导大家有序排队。 马铭欣所服务的张家港市杨舍镇城北社区属于开放式小区,外来人口多,人员流动性大,给疫情防控工作带来了诸多困难,需要志愿者配合完成查验两码、维持秩序、登记信息、答疑解惑等大量工作。马铭欣庆幸自己做了正确的选择。 其实在最初看到志愿者招募信息后,马铭欣有过纠结。本轮疫情来势汹汹,是张家港第一次开展面向全体居民的区域核酸检测,马铭欣担心去一线参与志愿服务会给家人和公司同事带来麻烦。报完名后,他跟社区负责人说的是不确定最后会不会去。后来,在收到苏州公司及张家港公司关于鼓励全体干部员工积极参与志愿活动的号召后,马铭欣终于吃下了定心丸,没了后顾之忧的他立刻联系了社区负责人,表示自己一定准时到场。 年轻小伙却低估了冬末的气温。长时间坐在椅子上填写核酸检测凭证,得不到运动的双脚逐渐麻木起来。临时搭建的顶棚挡不了多少风,到了晚上,马铭欣的小腿冻到失去知觉。志愿服务结束后,他回家用热水泡脚,冰冷的双脚一下子碰到热水,痒得厉害,他站也不是,坐也不是。好不容易不痒了,又开始麻,缓了好久好久才缓过来。 从学生到供电人 这不是马铭欣第一次参与志愿服务,也不是他第一次冲锋在抗疫的前线。2020年春节期间,彼时的马铭欣还是河海大学的一名学生。放假在家的他从“张家港友爱港城”微信公众号获悉自己所在社区志愿者服务队发出的招募信息后,立刻报名成为了其中的一员。 在参与志愿者服务的10天中,马铭欣每天在社区内不停地用喇叭宣传各项防控要求,检测出入社区人员的体温,做好外来人员的登记,帮助社区居民注册、申领“苏城码”。因为缺少男性青年,马铭欣主动要求负责人把自己安排在凌晨3时至6时值班,让女性志愿者晚上好好休息。回到学校后,马铭欣一上秤,发现自己的体重竟轻了8斤。“原来减肥也挺容易的。”马铭欣笑着感叹。 2022年,再次成为疫情防控志愿者的他,已经完成了从学生到供电人的转变。但有些东西却没有改变。同样的2月,同样寒冷的天气,以及同样的感动。社区居民感谢的目光和感激的话语,让志愿服务中遭受的辛苦都烟消云散,一切都是值得的。 “从学校走向社会,志愿活动是我一直坚持的爱好,在疫情面前,守护好我们共同的家园,我义无反顾。”马铭欣目光坚定地说道。(杨依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