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动能更加澎湃 ——写在苏州能源变革10周年之际

发布日期: 2025-10-31 信息来源: 苏州供电公司

从工业城市的用能压力到绿色发展的创新标杆,今天的苏州,城市发展方式发生重大变化,能源“含绿量”不断提升,绘就了一幅能源变革的壮丽画卷。

2014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地提出“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为新时代中国能源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自2015年第一届国际能源变革论坛在古镇同里启幕以来,今年是国际能源变革论坛举办的第五届、10周年,苏州已五次承办这一国际能源领域盛会。

十年来,国网苏州供电公司发挥电网优势,以苏州建设国际能源变革发展典范城市为契机,立足苏州资源禀赋和产业特征,坚定不移推动能源变革,积极打造新型电力系统建设标杆城市,持续优化能源供应结构,提升电网资源配置和系统调节能力,为苏州高质量发展注入更加澎湃的绿色动能。

能源供应结构持续优化

10月15日上午10时,在位于苏州工业园区的500千伏车坊变电站超规模扩建现场,15名工作人员正在开展220千伏GIS交流耐压和局部放电检测试验。车坊变电站是苏州电网联系华东电网主网结构的重要节点。自2025年1月起,国网江苏电力对该变电站开展超规模扩建,主要在原基础上新建一台100万千伏安主变压器,届时主变容量将达到400万千伏安,将提升苏州地区年供电能力87.6亿千瓦时,相当于近300万户家庭1年的用电量。

苏州是工业大市、经济强市,2024年能源消费总量约占全省能源消费总量的22%,全社会用电量达1863.3亿千瓦时,居全国城市第二。但同时苏州也是资源小市,能源总量、环境容量有限。

引入区外绿电、以千里之外的四川“远水”解苏州发展电力之“渴”,成为苏州保障能源安全,并控制能源消费总量、优化能源结构的首选。

2012年12月,锦屏-苏南±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投运,推动苏州率先迈入“特高压时代”。

2016年9月,1000千伏淮南-南京-上海交流特高压输变电工程在苏州落点。

2019年9月,1000千伏苏通GIL综合管廊工程建成投运,推动形成贯穿皖、苏、浙、沪负荷中心的华东1000千伏特高压交流环网,极大提高了华东电网接纳区外电力能力和内部电力交换能力。

2022年7月,白鹤滩-江苏±800千伏特高压直流工程竣工投产,滔滔江水转化为汩汩电能,7毫秒跨越2080公里“闪送”苏州。

至此,苏州建成了以特高压“一交两直”为支撑、500千伏为骨干网架、10个220千伏分区电网互济运行、110千伏及以下智能配电网协调发展的网架结构,并加速打造大受端坚强城市电网。目前,苏州拥有35千伏及以上变电站563座,变电总容量达14万兆伏安,35千伏及以上输电线路1.44万公里,电网规模居全国地级市首位。变电容量、输电线路长度分别是十年前的1.4倍、1.24倍。

“远方来电是‘大功臣’,今夏苏州区外来电规模最大达1717万千瓦,约占苏州电网用电负荷的一半,为夏季用电高峰时段电力供应安全可靠提供了切实保障。”国网苏州供电公司电力调度控制中心主任石一峰介绍,得益于此,即使在今夏苏州电网全网负荷七创历史新高,负荷最高达3514万千瓦的情况下,苏州电网主网仍保持稳定运行。

除了大规模引入区外来电,苏州供电公司还深挖本地清洁能源开发潜力。从2015年到2024年,苏州全市发电装机容量从1901万千瓦增加到了2982万千瓦,累计增长57%。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从30万千瓦增加到了653万千瓦,十年增长了21倍。截至今年9月底,苏州全口径光伏并网总容量达734万千瓦,年累计发电量62亿千瓦时。

十年,于历史长河不过短暂一瞬,却足以让能源供应结构发展翻天覆地。数据显示:苏州规上工业总产值由2015年的3.05万亿元跃升至2024年的4.7万亿元,而全市单位GDP能耗则累计下降了超过1/3。

现代智慧配电网加快建设

既要推动形成多元能源供应体系,又要满足日益增长的电力需求,连接电力生产和消费的配电网作用更加凸显,责任更加重大。

如果把电网主网比作“主动脉”,连接千家万户的配电网就相当于“毛细血管”,这是供电的最后一个环节。苏州电网是全国规模最大的地市级城市电网,拥有8939条10(20)千伏配电线路,线路总长度超过6万千米,服务730余万户客户。配电网结构复杂、设备体量巨大,如何快速发现并消除缺陷,保障用户供电可靠,是国网苏州供电公司需要解决的一道必答题。

2016年,国家电网公司、国网江苏省电力有限公司分别与苏州市政府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共同建设国际能源变革发展典范城市。2017年3月,苏州市被确定为世界一流城市配电网建设的十个试点城市之一,主动承担起主动配电网技术应用先行先试的任务。国网苏州供电公司根据不同区域的负荷特性,先后建成了古城区国际领先城市配电网、工业园区主动配电网、同里区域能源互联网等综合示范区,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中低压直流配用电系统”,打破了传统直流型源荷经过交直转换接入交流电网的技术模式,有效应对新能源大规模接入带来的挑战。

2019年5月起,国网苏州供电公司启动古城区世界一流城市配电网示范区建设,将14.2平方公里范围内的古城区划分为30个“网络清晰、联络有序、负荷均衡、安全可靠”的单元格,并建成配电网故障主动抢修示范区,覆盖古城区5万户客户。

国网苏州供电公司市中供服中心副主任陈会介绍,以平江路单元格为例,该单元格涵盖4条10千伏线路、13座配电站所、26个配电台区,为1200户客户供电。在出现中压故障后,古城配电网可借助配电自动化系统在1秒内锁定故障位置,20秒内隔离故障,并自动通过旁路为客户供电,“经过一系列供电保障能力提升工程建设后,苏州古城区世界一流配电网示范区已实现中压故障100%全自愈、低压故障100%精准定位、缺陷消除及时率100%,供电可靠率达99.999%。”

经过探索实践,苏州已在主网、配网侧共安装了10万余套感知设备,建成了一张具有高感知度的智慧配电网,实现了主网、配网、低压侧全景感知。在此基础上,2023年10月,建成了苏州全市低压用户失电主动监测体系,上线了人工智能供电服务指挥员“小汤班长”3.0系统,对配网故障开展自主研判和处置,使得每一户的供电状况都一目了然。至此,电力主动抢修服务模式在苏州市范围内实现全覆盖。

“电力主动抢修充分体现了数智技术对电网的赋能。该模式的推广应用,不仅提升了用电体检,还进一步推动新型电力系统向高感知度、双向互动、智能高效方向发展。”国网苏州供电公司供电服务指挥中心主任李敏蕾表示。

此外,国网苏州供电公司还打造“全自动FA+分级保护”新型配电网,自主研制20毫秒配网速切开关,大幅提升供电可靠性,大力推广无人机、高清视频巡检等数智化应用,加快数字化赋能电网运维,提升电网运行质效。

数据显示:2024年,苏州全市用户平均停电时间0.8843小时,综合电压合格率99.9992%。

源网荷储协同互动

构建新型电力系统,需要推进源、网、荷、储多元要素协同互动——

虚拟电厂作为聚合负荷侧灵活资源的高级形态,是构建新型电力系统、增强保供与新能源消纳能力的关键。

苏州零碳智慧虚拟电厂由国网苏州供电公司和国家电投集团江苏电力有限公司于2022年12月建成投运,既能消纳电力,也能提供电力,还能作为市场主体参与电力交易。

“该虚拟电厂已聚合区域内35座分布式光伏电站、19座储能站、4座充换电站、266家用户侧资源等多种类型资源,聚合总容量达99.3万千瓦,调峰能力24.3万千瓦。”国网苏州供电公司吴江区供电公司营销部主任杨奕彬介绍,2024年12月,苏州零碳智慧虚拟电厂完成市场化注册审核,是江苏全省首批6家虚拟电厂之一,可正式参与江苏电力现货市场交易。

目前,苏州虚拟电厂已累计参与需求响应2次,响应负荷38.788兆瓦,参与短期辅助服务38次,响应电量310兆瓦时,参与中长期辅助服务4次,响应负荷67.9兆瓦。

除了服务虚拟电厂建设运营,国网苏州供电公司还积极推进智能微电网建设。

智能微电网具有较强的灵活性和独立性,是大电网的重要支撑。“在电网末端建设一批智能微电网项目,提高电网对分布式新能源电源的接纳、配置和调控能力,是苏州绿色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国网苏州供电公司市场营销部主任熊斌介绍,2024年以来,该公司已打造了16个微电网,覆盖智能制造、车网互动、园区源网荷储协同等多种应用场景,“目前苏州已有11个微电网项目接入了新型电力负荷管理系统,最大调节能力超13万千瓦。在供用电紧张时段,如果这些微电网项目能否全部实现短时电力供需的自平衡,将助力电网削峰填谷,满足超1.6万户家庭的用电需求。”

当前,新型储能正成为建设新能源体系和新型电力系统的关键技术,也是能源保供的新生力量。苏州电网侧已累计并网投运了9个电网侧储能项目,总规模达到54万千瓦/105万千瓦时,成为百万级大型“城市储能群”。

打造低碳用能生态圈

10月15日-19日,第十四届江苏(盛泽)纺织品博览会暨2025苏州湾时尚周在吴江区召开。展会主办方坚持绿色办展理念,通过苏州一站式碳中和普惠服务中心采购了404吨碳减排量,用以抵消展会交通、住宿、餐饮等过程中的温室气体排放,实现“零碳办赛”目标。

能源行业作为贡献气候行动、构建可持续现代能源体系的 “主力军”,更是连接“绿色发展”愿景与现实的关键纽带。国网苏州供电公司聚焦重点领域,深化“供电+能效服务”,以开放共享的市场化模式助力企业降碳。

碳普惠作为我国多层次碳市场体系的重要补充,通过量化个人和企业的低碳行为,使其转化为可交易的碳资产。苏州是工业大市,苏州工业园区是国家首批碳达峰试点园区,园区内聚集了各级绿色制造体系企业,这些企业绿色能源应用、碳减排意愿强烈。

为有力促进碳普惠市场建设,2022年,国网苏州供电公公司依托苏州工业园区(国家首批碳达峰试点园区)的产业优势,联合苏州工业园区管委会、新加坡MVGX集团等,构建核查-减排-交易-认证-金融全链条服务模式,覆盖居民节电、湿地碳汇等六大减排场景,充分激活了分散的碳资产。

“卖家能通过减排行为获取额外收益,买家为环境权益付费,助力社会低碳转型是一种双赢。”国网苏州供电公司双碳运营专门工作机构工作人员朱玮珂介绍,有了碳普惠服务平台,中小减排供给和自愿减排需求用户能够高效参与碳交易。

今年7月,山东聊城交运集团通过苏州平台完成首笔跨省交易,将新能源公交车低碳行为量化为904吨碳资产,其中200吨以20元/吨价格售出,实现收益4000元。

苏州碳普惠体系运行两年来,已服务企业近500家,核发碳减排量35万吨(相当于种植230万棵树),完成交易14万吨(相当于种植90万棵树),吸引浙江、安徽、山东、四川等全国四省十地开展跨区合作,运用区块链技术确保碳资产全流程可追溯。

对企业而言,掌握产品碳足迹也是实现碳减排和绿色转型的重要一步。国网苏州供电公司建立起从碳普惠到碳足迹的一体式服务模式,首创“电力大数据+碳足迹管理”体系,已为苏州电子制造业企业节省用能成本超百万元,降低碳排放千余吨。若该模式在全国推广,预计年降碳效益近4000万吨。

当前,绿电绿证交易也逐渐成为大部分外向型企业的“标配”。苏州供电公司主动为企业开展绿电和绿证交易提供服务,开通“电力低碳直通车”,探索绿证与碳排放权交易的衔接,围绕用户参与绿电、绿证交易的全流程、各环节,促进建立健全用户绿色电力消费社会责任体系。截至今年9月底,苏州参与绿电交易的用户已有491户,全市累计完成绿电交易超53亿千瓦时、绿证交易近91万张。

绿色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涵。国网苏州供电公司稳妥有序、因地制宜推动电能替代,将清洁电能送达工业、交通、农业生产、居民生活等各领域。

在工业领域,以点带面,助力首批5家“近零碳”工厂创建;在交通领域,苏州供电公司服务33.7万私人充电桩报装接电,建成投运公共充电桩3360台;在农业领域,首创“全电共享”粮食电烘干服务模式,实现全市粮食烘干清洁热源覆盖率超50%。

走在今天的苏州,房屋顶上光伏板如蓝色海洋般起伏,新能源汽车在街头悄无声息地驶过,无人机从机巢起飞自动巡检电网……十年前播下的种子,如今已长成参天大树。苏州的能源变革不是单一技术的突破,而是从电网建设到运维方式,从能源供给到消费模式,从技术创新到市场机制的全链条、系统性变革。它证明了一点:绿色转型不是增长的代价,而是增长的新引擎。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