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力红色印记】榫卯间锁住的百年电力记忆

发布日期: 2025-09-02 信息来源: 苏州供电公司

在苏州古运河畔的枣市桥堍,五栋青砖灰瓦的老建筑静静矗立。自1919年宋友裴等八位苏州商董及实业界人士在此发起自办电厂起,百年风雨后,建筑虽显破旧,却承载着城市工业文明的最初记忆。

随着苏州电气公司在此扎根,1921年首台300千瓦交流发电机并网发电,翻开了苏州民族电业自主发展的新篇章。抗战时期,这里曾遭日军强行接管,历经动荡洗礼;1949年苏州解放前夕,苏州电气公司工会在党的领导下组建职工生产维护队,开展地下工作;新中国成立后,1958年苏州电网与望亭发电厂联网并入华东电网,胥江岸边的这座电厂逐渐淡出发电领域。1962年7月1日,恰逢党的41周年生日,苏州电气股份有限公司撤销,苏州供电局与苏州发电厂正式成立,苏州电业自此迈入快速发展的新阶段。

百年风雨侵蚀下,建筑虽显斑驳,却凝结着城市工业文明的最初印记。2011 年,随着苏州供电公司新总部启用,一场旨在“留住历史” 的保护性修复工程正式拉开序幕。如今,这片承载着电力记忆的建筑群更是在2025年入选中电联电力工业遗产名录,让百年电力史在守护中愈发清晰。

电力发展“活化石”的守护

苏州电气公司旧址总分布面积近2400平方米,建筑群具有典型的民国建筑风格,融入了西方建筑特色,形式简约,造型典雅,建筑内完整保存了电气公司民国时期的珍贵历史档案。它们是苏州电力发展的“活化石”,守护好这份独特的遗产,是责无旁贷的使命。

从2011年5月项目进入设计准备阶段,筹建办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苏州市古建筑保护条例》《纪念建筑、古建筑、石窟寺等修缮工程管理办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和管理规定,明确“结构不变、修旧如旧”的指导思想,既要消除安全隐患,又要完整留存民国建筑的原真性。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邀请经验丰富的苏州市城市建筑设计院负责专业方案设计;选定拥有古建修缮专业经验的香山工匠团队负责施工。并且制定了项目流程和交流机制,向苏州市建筑行业协会的相关专家请教经验,为修复的科学性与规范性提供保障。

精准的“诊断”是修复的前提。对五栋建筑进行了全面测绘,不放过每一处。详细的记录跃然纸上,如编号“控248-E”楼的档案中清晰标注:“墙裙为后期瓷砖贴面,通气孔缺失,门窗样式全改。”这些翔实的“病历”,成为后续修缮决策的基础。公司多次组织召开专家论证会,结合古建保护智慧和现代工程安全标准,共同剖析结构风险。最终方案尘埃落定:坚决保留原有结构形制,拆除后期加建、破坏风貌的构件,并严格依照民国时期的传统工艺,一丝不苟地复原破损之处。

为准确复原民国工业建筑特征,团队深入研究苏州本地古建与园林的营造技法及古建修复的要点。同时为了精准捕捉民国风貌精髓,团队专程考察了南京1912街区、上海石库门等经典案例,学习其在保护历史肌理中融入现代功能的经验。这些宝贵心得,被精心融入修缮方案的每一处细节设计。

修旧如旧的匠心实践

“修旧如旧”的原则,像一根无形的线,贯穿于施工的每一个环节。首先在建筑外围搭建起施工棚,给老建筑披上一层保护罩;同步对斑驳的墙体进行型钢支撑加固,防止掀瓦后砖木结构的四周围墙出现倒塌的风险,确保修缮过程万无一失。

屋顶修缮是首场硬仗,每一片被小心翼翼取下的瓦,有序地存放一旁,对于已碎裂无法使用的瓦片需进行替换。同时,百年的风雨侵蚀下,墙体中很多砖块已风化脱落,施工人员将其一块一块地慢慢挖出,再用寻获的同年代青砖精心填补。

为了寻找相近的建材,团队踏上了寻觅同款青瓦、青砖与木梁的寻访之路。当得知拆迁改造过程中常有旧瓦片、砖块、梁木售卖,“必须去老城区找寻!”成为大家的共识。历经周折,终于在桃花坞一处拆迁现场寻得大量完整的青砖、青瓦和老木。当团队成员带着这些旧材料回到现场进行比对,特别是当发现它们与原建筑的瓦片几乎一模一样时,难掩心中的激动:“就像找到了失散多年的‘亲兄弟’!”

百年木架因长期虫蛀与风雨侵蚀,多处出现中空腐朽现象,部分副梁的承重能力甚至仅剩一半。修复过程中,团队秉持最大限度保留历史痕迹的原则,对损毁严重的房梁,凡能保留的原木都尽可能保留,仅进行必要的拼接修复。确需替换的部分,则严格选用与原建筑年代相近的老木料,特别挑选了适宜的榆树、楠树的老木料。整体施工通过钢筋加固与传统榫卯工艺相结合,让百年木构既符合现代建筑规范,又完整保留了其承载百年时光的历史肌理。

修复过程本身也成为历史探秘之旅。在清理与修复中,发现了1924年《员工名册》、1926年《电气事业执照》及《农商部照》、1933年《股东名册》、1974-1979年《房屋查勘意见书》、《建设局建筑执照》等珍贵历史档案。这些尘封的史料,为旧址赋予了更厚重的历史内涵。

焕新旧址与精神传承

2013年夏季工程竣工,修复后的建筑,青砖拱门、木质百叶窗、花岗岩台阶等主要历史特征得以保留。修补替换的砖瓦木料,在色泽、质感、风化状态上与原构件浑然一体,整体风貌保持了历史连贯性。建筑的结构安全隐患得到消除,内部加固措施未影响外观,在安全性和历史风貌保护方面取得了平衡。

修复完成并非终点,而是旧址焕发新生的起点。公司坚持“使用是最好的保护”理念,将旧址建设成员工的活动阵地、干部的勤廉高地、青年的创新基地。组织开展一系列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职工文体活动、企业文化展示展览等。特别是在“建国70周年”、“建党100周年”等关键时间节点,开展了“苏供青年说苏供历史”“电力光明展”等专题活动,不断挖掘控保建筑群历史故事,传承“活”的史书,让历史故事更加深入人心,生动展现百年电气公司发展史。

如今,这里成为苏州电力文化展示馆。新员工入职时,都会来此聆听讲解员讲述前辈们为保留一块可能承载特殊记忆的物件而激烈争论的故事,看着他们用花费无数精力复原的木梁,指尖触到的不只是温润的木纹,更是一种跨越百年的精神传承。从旧址修复的一砖一瓦中,年轻一代读懂了“匠心”的分量:它是对历史的敬畏,对品质的执着,更是融入供电人血脉的责任与担当。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