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力红色印记】补齐英烈档案 让红色记忆永不褪色

发布日期: 2025-08-28 信息来源: 苏州供电公司

8月28日,在公司“苏供薪火”志愿服务队的帮助下,家住苏州常熟市的茆国庆、茆国珍来到200公里外的泰州兴化市垛田镇芦洲村,第一次瞻仰祖父茆健群烈士之墓。至烈士墓前,碑文未及念完,姐弟二人已是涕泪满面、泣不成声,伴行人员亦动容垂泪。

“谢谢你们的寻访,让我能够了解到祖父更多、更完整的革命事迹。”茆国珍握着志愿者的手感激地说。

据统计,在我国2000多万名为国捐躯的烈士中,留下姓名的只有不到十分之一,留下事迹的更少了,无数的无名英雄尘封在历史长河中。

在2021年建党百年之际,公司联合苏州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启动“苏供薪火”英烈红色档案保护行动,组成青年志愿服务队,利用业余时间走访烈士陵园、烈属家庭、红色展馆等地,实地搜集英烈事迹,寻访补充英烈的每一块“拼图”,让红色基因、革命薪火代代传承。

在寻访过程中,该团队了解到一位年迈烈属的遗憾和心愿。“我从来没有当面叫过爸爸,也永远没有机会了。”这句话,家住苏州市姑苏区的老人房月雁说了大半生。

老人父亲名为房铭德,1939年参加革命,牺牲前为新四军六师四十八团一营营长,1945年6月壮烈牺牲于浙江天目山反顽战役,年仅32岁,如今安葬于浙江省安吉县孝丰镇烈士陵园。

关于父亲的记忆,零星而珍贵,大多来自长辈的叙述和战友的回忆。“我只能从别人的只言片语中了解过父亲的革命往事,具体的都不清楚,我害怕父亲被遗忘。”了解父亲完整的一生,成了房月雁最大心愿。

在得知房月雁的心愿后,志愿者们迅速行动。起初,关于房铭德的记载非常有限,仅知他是著名“老虎团”中的一员,相关事迹记载的也很简短。为此,志愿者们翻阅档案馆材料,研读《江抗战士虎团老兵》等红色书籍,奔赴新四军太湖游击队纪念馆实地寻访,一点点充实、还原房铭德的革命事迹。

之后不久,40多页沉甸甸的档案被整理成册,包括图片、文字等,形成一份烈士档案送到房月雁手中。

如今,房月雁的手机里存着好几张父亲的照片。每天早晚,她都会对着照片轻轻道一声“早安”“晚安”。一声声呼唤,跨越时空,弥补着遗憾,也连缀起父女之间不曾断绝的思念。

若不是志愿者团队的细心寻访,严建明老人或许永远不会知道,在离家仅数公里的太仓浮桥烈士陵园里,静静矗立着一座属于父亲严尚贤的墓碑。

严尚贤,江苏太仓人,1941年参加新四军,曾任新四军一师五十二团二营四连班长。1945年2月,他在苏北顺河集阻击战中英勇牺牲,安葬于淮安洪泽。而家乡这座碑,无声等待了数十载,直至被“苏供薪火”志愿者从尘封史料中发现。

得知消息的老人难掩激动,立刻在志愿者陪伴下前往陵园。他折下一枝清香的桂花,带去父亲的碑前——没有照片,没有遗物,只有这一缕芬芳,寄托八十年的思念。

在写给父亲的信中,他这样写道:“亲爱的父亲,你离开我们已经80年了,您放心吧,现在的祖国繁荣昌盛,只是我很想你。”

房铭德和严尚贤的故事,是“苏供薪火”志愿者重新擦亮的众多红色记忆中的一小部分。在志愿者的帮助下,杨勇健烈士之子杨韧第一次了解到了父亲英勇牺牲的战斗细节;孙逊群等烈士分散在各处的零散档案得到了归档和统一整理……4年来,他们已梳理全市2797名英烈基本信息,为688名英烈补充事迹,编制《追寻英烈红色记忆》百名英烈事迹集和重点英烈事迹册,整理出180余万字的宝贵资料,逐步建起一个涵盖影像、图片与事迹的多维度英烈事迹库。

“通过一次次地走访追寻,我们团员青年也进行了一次深刻的思想教育,循着英烈的足迹,感悟传承红色基因,激发‘强国有我’的青春激情。”“苏供薪火”青年志愿服务队队长王聪表示。

铭记是为了更好传承。根据多年来的寻访成果,该团队打造了苏州首个英烈学习平台,收录2000多位英烈信息,方便公众随时随地线上瞻仰。在苏州烈士陵园,391位先烈墓碑前都设置了专属二维码,扫码即可进入烈士的生平事迹,让每一次驻足,都成为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

在线下,志愿者们走进机关、学校、企业、社区,开展英烈事迹宣讲230余场,以实际行动赓续红色血脉,弘扬英烈精神。“有些烈士的名字我是第一次听说,在书中也许只有寥寥数行,但他们义无反顾的精神,值得我们每一个人铭记。”苏州外国语学校学生宁映程在参加完活动后说。

该团队还主动关心英烈家属,主动上门开展志愿服务,帮助检查用电隐患、更换用电设备,完成烈属“微心愿”让烈属感受到光荣、感受到尊敬。

今年,“苏供薪火”的志愿者们将继续出发。他们与江苏省军区苏州第一离职干部休养所、驻苏部队建立共建机制,邀请老兵担任“红色宣讲导师”,并牵头成立“红色记忆寻访联盟”,吸纳更多企业、单位加入协同保护阵营,持续推进跨区域寻访攻坚工作。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