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织锦绣 技促业兴

发布日期: 2025-08-15 信息来源: 苏州供电公司

产业名片 吴江丝绸

?地点:江苏苏州市吴江区

?年产值:2024年,吴江丝绸纺织业完成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245.08亿元。

?产业链发展:以天然蚕丝为基础,不断延伸产业链,拓展新赛道,打造了“从一根丝到一个品牌”的完整纺织产业链。


位于太湖东岸的江苏苏州市吴江区,自古以丝绸知名,蚕桑是农事之首。吴江地区在盛唐便“无地不桑”,明清时期形成“水乡成一市,罗绮走中原”的盛景。在清代徐扬所绘的《姑苏繁华图》中,“震泽绸行”四个字赫然在上,足见当时震泽丝绸在苏州乃至江南地区的重要地位。如今,“天下丝织品,震泽占三成”,震泽丝业依然繁荣昌盛。

7月24日,走进吴江区震泽镇金星村的太湖雪桑蚕养殖基地,恒温恒湿现代化蚕房里,只见中央空调、负压新风系统、自动投喂机等设备全部启动。一名工人轻点屏幕,调控蚕房的温度和湿度。

“以前养蚕主要靠人,现在设备都智能化了,不仅节省了用人成本,还减少了桑叶用量,降低了饲养成本。这一切都离不开电。”基地负责人胡毓芳介绍。

过去,金星村村民都以种桑养蚕为生,蚕丝织造技艺代代相传。但由于每年只能养三季蚕,收入低,且又苦又累,不少村民渐渐放弃了养蚕。

为了传承蚕丝织造工艺和蚕桑文化,“太湖雪”蚕桑品牌创始人胡毓芳在2016年创建了苏州太湖雪丝绸股份有限公司,打造太湖雪蚕桑文化园,通过2000亩桑园、2000亩果园、2000亩稻园展现江南鱼米之乡和丝绸之府特色。依托“互联网+文、商、旅、农”产业发展模式,胡毓芳带领村民规模化、现代化养蚕。

蚕宝宝非常娇贵,在24至25摄氏度环境下才会“胃口大开”,吃足了7天桑叶后开始吐丝。这段时间,供电保障尤为重要。

2016年,蚕桑文化园开始建设时,苏州吴江区供电公司便主动对接客户用电需求,为金星村安装配电变压器7台,新建及改造高压、低压线路4.6千米,将动力电送进蚕桑文化园。

吴江区供电公司震泽供电所建立了周期性服务机制,依据蚕不同生长阶段的特点和用电需求定期上门巡检供用电线路和设备。“我是本地人,能用自己的专业技术为家乡特色产业发展尽一份力,感到特别自豪。”震泽供电所员工曹新荣说。

智能化养蚕让太湖雪丝绸公司实现了全年无休及规模化、标准化养蚕,蚕结茧率和出丝率达到了传统养蚕的3倍,蚕茧质量和产量明显提高。目前,该企业的单张蚕种的产量平均超过100斤,比以往多了17斤。

从一粒茧到一根丝,太湖雪丝绸公司积极探索桑蚕丝深加工,通过与苏州大学蚕桑研究所联合攻关,成功研发了“蚕丝被全过程无污染手工拉网”新工艺,提升了蚕丝被的品质,生产过程更加环保。

“新工艺的采用带动了市场需求,蚕丝被订单量大幅增长,我们必须扩大生产规模。”胡毓芳说。2021年4月1日,胡毓芳向吴江区供电公司提交了用电增容申请,将企业原有的80千伏安变压器增容至250千伏安。

吴江区供电公司开通办电绿色通道,协调各部门资源,安排人员上门服务,制订供电方案,仅用两周时间便为增容变压器送电。

经过几年的发展,如今,震泽镇已形成了丝绸企业集群,不仅产业链完整,丝绸产量多年年均增长20%。

距离震泽镇仅10千米的吴江区盛泽镇,以“日出万匹、衣被天下”而闻名,是中国丝绸纺织生产、出口基地。

今年7月,在由中国国家版权局、中国常驻日内瓦代表团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共同举办的“保护创新 共建未来——版权在中国”主题展览上,吴江区盛泽上久楷丝绸科技文化有限公司生产的宋锦布匹、成衣惊艳亮相。

宋锦以优质的桑蚕丝为基础,通过独特工艺与混纺材料织造出华丽的锦缎。然而,传统的织造工艺生产效率较低,两名熟练工1天仅能织出5到8厘米宋锦。

走进上久楷丝绸公司的现代化车间,一排排数码大提花机高速运转。丝线在机器的驱动下快速交织。2024年,上久楷丝绸公司新增了100多台智能织机。

智能化设备瞬间启动和持续高负荷运行,对电网的承载能力和供电质量是巨大考验。吴江区供电公司持续为区域纺织企业集群提供电力保障,2021年以来,累计新增配电变压器43台,改造升级高低压线路347千米,满足大规模、自动化生产的用电需求。

“科技支撑,我们的生产效率大幅提高,现在,每月可生产宋锦10万米。”上久楷丝绸公司厂区负责人杨云伟介绍。

从一粒茧的智能化孕育、一根丝的深加工技艺革新,到一匹锦的现代化织造,再到一件衣、一条被、一方巾的品牌化培养,吴江丝绸纺织产业已形成了环环相扣的现代化全产业链。

融合千年工艺积淀与科技创新,吴江丝绸纺织产业正在向绿色化、智能化、品牌化方向发展。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