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江苏苏州供电公司潘晓明劳模创新工作室,潘晓明和青年员工一起使用他们自主研发的保护装置定值自动核对系统开展核对工作。有了该系统,以前20分钟才能完成的工作,现在2分钟就能完成。这一成果获得2022年全国电力职工技术创新奖二等奖。 2021年,苏州供电公司以该公司变电检修中心业务骨干潘晓明的名字命名成立劳模创新工作室。工作室现有成员16人,通过技术创新解决变电检修一次、二次和高电压等专业工作中遇到的难题。 电力“医生”集众智解技术难题 “你到1号主变压器本体端子箱检查一下主变压器温度变送器接线是否正常。”2023年6月12日,在220千伏七都变电站,变电检修中心变电二次运检五班青年员工王邵然通过5G-AR智联指挥系统,在班长的远程技术指导下,不到20分钟就消除了该站主变压器后台机温度显示异常的故障。这套系统由潘晓明劳模创新工作室成员自主研发。 苏州供电公司变电检修中心现有员工206人,承担着苏州地区237座35~220千伏变电站及站内2.7万套变电设备的检修任务。有了这个系统,现场抢修人员和技术专家可高效协同开展作业。技术专家以第一视角远程实时了解供区变电站的检修现场情况,在发生故障时可指导检修人员快速处理,显著提升了检修效率。 潘晓明劳模创新工作室的成员是一群爱解决问题的电力“医生”。立足实际工作,大家经常聚在一起提出技术创新点子:参考B超检测的工作原理,使用工业声纹成像仪快速定位变电站运行设备异响,避免传统的停电检查方式,提高了设备异响故障诊断质效;针对开关柜断路器遥控失效或控制回路断线的问题,参考助推器的运行原理研制开关柜断路器紧急分闸装置,避免了处理断路器故障时停母线的操作…… 自潘晓明劳模创新工作室成立以来,成员们形成了多项创新成果,相关成果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6项、国家实用新型专利授权9项。同时,该工作室积极参与各级质量管理(QC)活动、职工技术创新和青年创新创意大赛,获得国家电网有限公司青年创新创意大赛银奖、江苏省电力行业优秀质量管理小组成果等15项荣誉。 跨单位协同攻关科研项目 2023年6月12日,潘晓明劳模创新工作室成员在220千伏七海坝变电站加装了变电站立体防鸟系统,在不伤害鸟类的情况下,提高了变电站的防护能力。依托国网江苏电力变电检修专业职工技术创新工作室联盟,该工作室与苏州供电公司、泰州供电公司两个创新工作室的成员联合研制出了该成果。国网江苏电力在供区内10座周边鸟类数量较多的变电站安装了这个系统后,这些变电站均未出现因鸟类活动引起的跳闸故障。 作为国网江苏电力变电检修专业职工技术创新工作室联盟的“盟主”单位,潘晓明劳模创新工作室多方收集各单位的实际业务需求并整合各类资源,与该公司所属13家地市供电公司和产业单位的31个检修专业创新工作室合力开展技术研发,进一步实现了员工创新从“单打独斗”向“兵团作战”的转变。大家协同攻关科研项目,逐渐形成了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创新格局。 聚焦解决主网设备运检现场可能遇到的难点、痛点问题,潘晓明劳模创新工作室将苏州供电公司退役的220千伏庄田变电站和国网江苏电力技能培训中心220千伏紫苑变电站作为联盟成员技能培训、成果试验和创新交流活动的场地。大家在这里展示创新成果,在实景应用中分析不足,从而使研发成果更加符合实际需求。 联盟还开展“跨地域、跨单位、跨专业”安全生产创新攻关活动,建立“问题清单-合理化建议征集-揭榜攻关-孵化升级-成果应用”的全流程创新机制,推动实现研发团队共建、工作经验共享、创新成果共创。截至目前,在潘晓明劳模创新工作室的牵头下,联盟成员累计联合攻关了“真空断路器内部触头可视化装置的研制”“低碳模式下直流电源管理系统的研制”等5个创新项目。 为青年创新创效铺路搭桥 4月17日,在35千伏文正变电站电容器组试验现场,潘晓明劳模创新工作室的叶芳使用她牵头研制的直流高压测试集成装置完成了10千伏避雷器的试验,有效消除了传统组合式直流高压测试装置因接线复杂,可能引起空间电场干扰而导致的数据误差等问题。 潘晓明劳模创新工作室的12名青年员工,在“创新引领,青年担当”的工作理念下,逐渐成为创新研发的主力军。工作室为青年员工提供资源、资金、技术等多方面的支持,助力青年创新成果落地转化。 作为潘晓明劳模创新工作室带头人,潘晓明通过“导师领衔、博士带头、青年攻关”的模式锻炼、培养青年。工作室结合创新研究计划,安排该工作室一次、二次和高压专业组组长担任项目导师,组建创新小组并布置具体研究任务;由小组内有博士学历的成员担任组长,带领其他青年员工共同开展研究;导师定期检查小组项目研究情况,并为小组成员提供技术指导。 叶芳加入工作室后,跟随各创新小组参与了许多研究。如今,她已成长为项目导师,具备带队主持创新项目的能力。2023年,她牵头研制的智能非线性电阻器测量装置获得了全国能源化学地质系统优秀职工技术创新成果二等奖。 此外,潘晓明劳模创新工作室定期组织青年员工开展技能培训,通过线下授课、交流讨论、虚拟现实(VR)仿真实训等方式,帮助各专业青年员工提升专业水平。自成立以来,工作室培育出一批青年业务骨干,2名青年员工获得苏州市电力职业技能大赛个人第一名,1名青年员工获评江苏省电力优秀青年工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