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单里的“绿色”目标

发布日期: 2024-02-28 信息来源: 苏州供电公司

2月20日,春节假期后的第3个工作日,昆山科森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交付了新春第一批订单。该公司是一家苏州昆山本土企业,主要生产精密电子元器件、精密医疗器械等产品,客户多为世界500强企业。

“这批交付的高精密电子元器件模组是1月以来生产的,春节期间我们也在加班加点。”该公司可持续发展部经理吕永辉介绍,企业去年同时获评国家级“绿色工厂”和苏州市“近零碳”工厂,带来了更多的合作机会,增加了效益。

昆山科森科技公司

国家级“绿色工厂”是由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组织开展的全国性评选活动。“近零碳”工厂则是苏州2022年在全国率先启动的创建活动。两者皆是为了在工业领域加快推进绿色转型。

苏州是国内工业体量最大的城市,目前拥有规上工业企业1.35万家,规上工业总产值保持4万亿以上量级,工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超40%,是名副其实的工业大市。

可以说,工业企业就是苏州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主体。在提升工业企业“含绿量”方面,苏州贡献了哪些“金点子”?记者采访中了解到,很多“近零碳”工厂的实践路径,主要集中在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应用先进节能技术和使用可再生能源三个方面。

吕永辉(左)向记者介绍企业产品

在科森科技公司,企业将节能减排作为绿色低碳转型、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布局。2021年以来,该公司已累计完成20余项节能改造项目,包括空压机余热回用、真空发生器替代、高效节能水泵应用等,已完成的项目每年减少碳排放量约6000吨。

“今年,我们还计划增加15兆瓦的储能和12兆瓦的光伏,让厂区的用能结构更加完善、更加绿色,进一步提升能效使用率。”吕永辉说。

在新春工作单上写下绿色发展目标的企业,不止科森科技一家。在天洋新材料有限公司,一块小小的电表见证了这家企业的绿色蜕变。

供电工作人员现场调试“电碳表”

天洋新材料是一家从事光伏材料生产、销售的企业,其产品主要销往德国等欧洲国家。安装在企业配电房中的这块“电碳表”,是由国网江苏电力在全国率先牵头研发应用的,不仅具备常规电表显示电压、电流等数据的功能,还能精准计量企业碳排放数据。

“通过这块表,可以‘追踪’企业使用的每一度电从生产、传输到使用的全流程,再通过集成算法精准计量出对应的碳排放量。”国网苏州昆山市供电公司营销部副主任赵霄尉介绍。

企业使用这块“电碳表”,就可以精准掌握自身碳排放量,制定更为科学的减排降碳措施。“我们利用屋顶安装了一套容量为800千伏安的分布式光伏,以‘自发自用、余电上网’的方式实现能源消费绿色转型,这将有利于增加市场竞争力。”天洋新材料有限公司电气负责人陈佰胜表示。

供电工作人员指导天洋公司运维光伏设备

企业提升了“含绿量”,发展就更有“含金量”。看到了绿色低碳转型带来的发展机遇,越来越多的企业也开始主动布局,提出了多样化的“碳”服务需求。

2022年,全国首个市场化碳普惠交易体系在苏州工业园区正式启用,解决了园区众多高端制造企业缺少碳交易途径、面临碳排核查与碳中和认证成本较高等问题。

“这个碳普惠交易体系以分布式光伏为切入点,建立起一套区域级的市场化自愿减排交易体系,为碳减排量供需双方架起桥梁。”国网苏州市工业园区供电公司大客户经理郭亦宗说。

苏州中鑫新能源有限公司总经理蔡剑俊是第一批吃螃蟹的人:“有了碳普惠体系,我们光伏项目除了卖电,还能通过自愿减排交易卖碳,实现电收益和碳收益的叠加。”

供电工作人员为企业提供碳计量监测服务

蔡剑俊介绍,通过碳普惠交易,企业每年大概增加数十万元左右的收入。今年,将更有信心在公共建筑领域投资建设分布式光伏项目。

播撒绿色希望,收获累累硕果。截至2023年11月,苏州累计创建国家级工业产品绿色设计示范企业12家、绿色工厂77家、绿色园区6家,数量均居全省第一。

2024年,苏州市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要“以苏州工业园区入选国家首批碳达峰试点为契机,加快构建绿色产业链供应链,探索建设零碳园区、零碳工厂。”在新春工作单里继续添上“绿色”目标。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