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苏州泓晟塑胶科技有限公司,一台台直流注塑机正在有序生产;在同里湖嘉苑小区,一户户住宅用上了光储系统和直流家电;在吴江经济技术开发区,一排排直流LED路灯照亮了宽阔的马路……用电设备能够直接用上直流电,得益于公司今年1月在苏州吴江推动建成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中低压直流配用电系统关键技术及应用”示范工程。 党的十八大以来,公司在电网科技创新领域聚焦“双碳”目标,加快推进电网转型升级,在电网前沿技术、成果转化应用、体制机制创新方面不断取得突破,以科技之力为苏州电网发展增效赋能,助力苏州经济社会发展再上新台阶。 攻坚前沿技术,助力电网发展升级 科技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近年来,公司围绕国家“科技创新2030”等重大战略节点,聚焦电网关键技术、关键设备开展技术攻关,在能源供应、配置、消费、服务等各环节取得创新突破。 “中低压直流配用电系统关键技术及应用”示范工程10千伏九里直流中心站 建成于今年1月的“中低压直流配用电系统关键技术及应用”示范工程是目前建成的国内外应用场景最丰富、源荷种类最多、技术装备最新的直流配用电系统,打破了传统直流型源荷经过交直转换接入交流电网的技术模式。该项目由公司联合南瑞继保、西安西电、江苏省电力设计院等多家单位,历时两年完成。由于整体研发建设周期紧张,公司组成了14人的核心攻坚团队,多方协调技术资源,从项目可研、专家论证、试验调试、建设投运等方面,有力推进了项目的成功落地。 “我们重点实现了光伏直流汇聚、交直流柔性互联、源网荷储协调控制等最新技术突破,构建了新型配电系统,让电动汽车、LED照明等直流负荷灵活接入。”公司设备部副主任杨晨介绍说,“特别是实现光伏等直流电源的直接接入,这是公司探索城市新型电力系统建设方面的有力技术实践。”目前,该项目应用了27类直流配用电关键设备,形成了IEC国际标准1项、IEEE国际标准3项,累计发表论文94篇,受理专利94项,登记软件著作12项,在直流配用电系统方面形成了理论、技术、标准、装备和产业的多项成果。 从开展典范城市建设,到推动城市能源互联网建设,再到全力推进新型电力系统建设,纵观十年发展,公司在电网技术攻关中下足功夫、下真功夫,留下了一个又一个丰硕成果,打造了一项又一项“苏州样板”。十年来,公司开展实施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6项,承担了网省公司各类重点科技项目82项,其中牵头61项。“苏南UPFC示范工程”“主动配电网综合示范工程”“‘全电共享’电动汽车充电机器人系统”等一系列重点创新示范项目的落地建成,将苏州打造成为新型电力系统创新示范的高地。 智能电网动态防雷系统应用现场 在电网技术攻关取得成效的同时,各项标准制定工作亦在大力推进。2019年10月25日,第83届国际电工委员会(IEC)大会于上海落幕,公司主导的动态防雷科技成果获国际大电网会议(CIGRE)标准工作立项,这标志着我国正式承担起世界首个动态防雷国际标准的制定工作。“从2004年起,我们就在极力推动这项工作,前后参与了30余次国内外的科研会议报告,利用邮件开展的讨论不计其数。标准制定工作的成功立项代表了国际主流学术界对我们科研路线的认可。”该项目负责人童充介绍说。近年来,公司大力开展技术标准建设工作,牵头开展国际标准制定工作1项、参与2项,参与开展行业标准制定工作3项。 一项项成果的诞生,展现了公司通过科技创新推动电网高质量发展所做出的努力。十年来,公司共获得各类省部级及以上奖项37项,授权专利703项,其中授权发明专利340项,4个项目获中国专利奖。 聚焦成果转化,推动创新价值发挥 技术创新成果的价值发挥,关键在于落地应用。近年来,公司大力优化科研管理和评价机制,全过程推进创新成果转化,将成果转化作为科技项目立项的前置条件,积极打造产学研用一体化的创新体系,建立从技术需求到成果转化应用的全链条创新模式。 “我们要求项目团队务必深入开展调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确立成果转化的目标与方案。”公司科技数字化部党支部书记陆汇文介绍说。 2021年3月11日,全国首个绿色交通网络体系示范项目在苏州吴江开发区建成并通过验收,这一示范项目的落地建成,正是公司结合产业发展趋势和行业需求,将智慧充电技术、光储充协调技术以及充电网络优化布局方法等一系列研究成果转化为实际应用的一次成功实践。 吴江云梨桥停车场充电站 “我们在与开发区政府对接绿色交通建设方案时,对方提出要充分利用本地分布式新能源来满足绿色交通的充电需求,这就需要综合考虑各个站点分布式光伏接入容量以及充电的负荷特性,否则大规模充电负荷接入和新能源并网可能对区域配电系统的正常稳定运行造成负面影响。”公司市场营销部五级职员刘乙说。考虑到这一实际需求以后,公司联合中国电科院、南通大学等产学研单位,开展了针对性研究,提出了在高渗透率分布式能源接入背景下的电动汽车充电网络优化布局方法。公司应用该项研究成果对区域内各类充电站的建设地址及建设规模进行了优化,实现了吴江三港物流中心光储充电站、云梨桥停车场充电站、同里镇东停车场充电站等多个站点的充电效能更优。 “在推进成果转化过程中,公司会安排项目团队进行‘一对一’服务,定期召开转化协调会,对接技术受让方,了解转化进展、协调处理问题。在转化应用后,我们还会定期回访技术受让方,了解产品不足,进一步明确市场需求,从而反向推动技术研发,稳步提高产品品质,拓展成果的外部应用场景,提升产品的市场竞争力。”陆汇文说。 得益于科学成熟的成果转化机制,公司的诸多创新科技成果形成了一系列成功落地应用的案例:一体式井盖、电力数据分析平台、便携式继电保护工作平台……截至目前,公司实现重点科技成果转化10余项,累计形成的交易额超5000万。 盘活创新机制,激发人才创新动力 园区公司大客户服务业务部的孙偲2020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入职公司以后便主动加入了“碳普惠”柔性研发团队,和前辈们一起开展碳资产交易平台的研发和区域分布式光伏碳普惠机制的设计,“我是被这项研究所基于的市场前景所吸引,目前国内碳交易相关的研究是一项热点,能够一入职就有机会参与其中,我觉得非常幸运。” 孙偲说。 在国网公司第六届青创赛成果展中介绍“碳普惠”项目 像孙偲一样受吸引加入“碳普惠”柔性研发团队的共有10人,其中35周岁以下青年占比60%,平均年龄34岁,他们的“好机会”得益于公司在重大科研项目资源和团队选人用人等方面对青年群体的倾斜。 在推进创新管理机制改革方面 ,公司深化“放管服”,在团队组建、科研立项、经费支撑、奖励激励等方面给予科研团队更大的自主权和灵活性。其中特别注重青年创新力量的培育,公司于2021年启动青年人才托举工程,重点在资源配置、培育锻炼、激励保障等方面给予更多倾斜,致力孕育出更能激发青年科创活力的良性土壤。 “以往,大家更多是在自己的专业岗位领域开展科创研究,团队也是在本职岗位之外组成的‘兼职团队’,而在新机制的激励下,公司不仅组建了各类专项科研团队,而且鼓励公司职工特别是青年人跨专业、跨平台、跨领域开展科研活动。此外,公司还积极与各类高校、科研院所、厂家的联动,开展联合研究研发工作。”科技数字化部吴博文介绍说。近年来,公司形成了动态防雷、电动汽车、电网调控等一批重点项目团队,在科技研发中年均投入超1600万元,与30余家高校、科研院所等达成长期科研战略合作关系。 让创新之火烧的更旺,更多的火种在基层。在做好重点科技项目研发工作的同时,公司持续加强群众性创新工作的扶持力度,在公司全专业领域深耕创新文化,重点面向基层一线推动工作开展,形成“百花齐放”的创新格局。 潘晓明创新工作室开展创新项目讨论 公司变电检修中心潘晓明劳模创新工作室的领衔人潘晓明,多年来坚持扎根基层一线开展创新工作,致力于把更多群众性创新成果应用于一线生产中,让更多一线职工感受到创新的力量。目前,潘晓明劳模创新工作室共有成员17人,全部来自基层一线班组。 “继电保护在现场工作时需要进行装置定值的核对,传统是采用人工核对方式,要耗时20多分钟,准确率也得不到保证,于是我们产生了研发定值自动核对系统的想法。”潘晓明创新工作室青年骨干廖坤玉说,“借助工作室的平台,这一创新构思很快得到立项,从开展技术研究到形成实物装置,工作室全流程提供了资金、技术、测试平台等支持,推动了这一面向现场实际需求的创新迅速落地并在工作中发挥实效。” 截至目前,公司面向基层一线组建各类劳模、技师创新工作室共28个,取得了20余项省部级及以上群众性创新成果,激发了一浪高于一浪的创新热潮。 “我们想通过建立一系列职工技术创新共享式平台,优化职工创新扶持政策,通过精神奖励和物质奖励并重的方式,更多地激发基层一线人员的创新力量,在最广大的职工群体中根植创新文化,让科创的力量深入公司发展的每一个单元。”公司党委党建部奚路说。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未来,公司将继续紧密聚焦“双碳”目标,立足能源转型和电力保供,持续提升科技创新工作的质和效,为苏州电网高质量发展积聚磅礴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