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战疫逆行中的苏供“大白”

发布日期: 2022-03-01 信息来源: 国网苏州供电公司

2月13日晚,新冠肺炎疫情突袭苏州市,发热门诊检出4名阳性病例,病毒初步分型为奥密克戎株,一场格外严峻却没有硝烟的特殊战役就此在苏州打响。

疫情发生后,全市第一时间封控和管控的相关地区39个,涉及苏州工业园区、吴江、姑苏等多个区域,各区逐步开始区域核酸检测。此后,全市区域检测范围逐步扩大,截至25日,已先后开展三轮区域核酸检测,全市参与各类防疫防控服务的志愿者累计达7.3万人次,社会面累计采样446.47万人次。

“最需要的就是人”,如此庞大的数字的背后,蕴含着无需言说的艰巨而又繁重的工作任务。疫情发生当晚8点17分,公司发布志愿者招募群公告,第一批志愿者迅速集结,16日下午5点即正式投入到疫情防控一线。随后17号上午,公司再次发布招募通知,156名党员紧接着奔赴一线,也成为了志愿者。

苏州疫情发生以来,苏供志愿者们为苏州尽一份力的同时,也面对着突如其来的未知和患病的风险。志愿者中,一些人需要对家人撒着“公司凌晨五点出紧急任务”的谎偷偷出来帮忙、一些志愿者每天穿着防护服要检测3600人,从凌晨天未亮到落日全黑,工作12个小时。志愿者中有人着凉感冒、有人嗓子喊哑,也有人因担心归家给年幼儿女带来的风险独自搬离另住一处。

第一次经历,志愿者们没有足够专业,但所幸能够做到坚持,并相信这座城,他们没有考虑“停下来”,只有抱着必胜的信念,陪着苏州共度时艰,同全城八万多名志愿者一起,往返采集点和家之间,成为苏州特殊时期的苏供“大白”。

热血

2月17日,早上5点的手机闹钟响了,柏筱飞翻了一个身。5分钟后,床头的四个闹钟一齐奏响,将柏筱飞残留的睡意震得烟消云散。 翻滚几圈,理智归位,看了一眼时间,柏筱飞有点急了,社区通知的6点开始核酸检测,如今时间依然快到了五点半。在赶忙一口气喝下一大杯300ml 的水,硬塞下鸡蛋与面包后,她抓起了手机。

“妈妈,接下来几天,公司有特殊任务,我五点就会出门,要到晚上才回来,会不方便接电话,我回来再联系你”,见缝插针地发送微信后,柏筱飞将手机抛到沙发上,“砰”地一声锁门离去。

此时的苏州,天还黑乎乎的,静谧无声,柏筱飞小心翼翼地穿过空无一人的黝黑街道,偶尔踩到的树枝“嘎吱”声成为了沿途最大的伴奏。黑暗的恐惧并没有袭来,相反,柏筱飞心中充满着隐秘的兴奋与紧张。这是她第一次以志愿者的身份加入到核酸检测的行动当中。“我一直在想快点快点,我对穿防护服还没底呢,得多匀点时间出来。”

柏筱飞今年29岁,来自辽宁营口,今年是她在苏州工作的第四年。14日那晚,她照常在晚饭后看着手机,跟着做运动。当屏幕一弹出微信消息,看到“志愿者”三个字,柏筱飞赶忙拿近手机,进入群聊查看通知。几秒扫完通知后,什么也没想,她就立即回复报名。

此后的一小时,柏筱飞就抱着手机等结果。当9点20分收到报名表格后,她马上冲到书房,打开电脑,快速填好表格,五分钟后发出。看到回复的收到二字,她激动又开心,“我本科学过一年的临床医学,武汉疫情我看着我的同学们冲在一线,现在我也可以做点事了。”

围着客厅转了四五圈后,柏筱飞激动的心情慢慢平复了下来。这时,母亲的电话也正好打了过来,孤身一人在千里之外的异乡工作,这是她与母亲每晚的惯常对话。“我看新闻,苏州新增了7个人呀,你这边怎么样?今天上班有影响吗?你住的小区有确诊吗?”电话一接通,母亲的担忧就接连砸过来,心里纠结再三,柏筱飞最终做下了对父母隐瞒志愿者报名的决定,稳住心神开始照常聊天。

“我说,他们也会支持的,但他们肯定会在后面担忧受怕,你看,我没说,我妈就问这问那了,要说了,她不得在家担心死,担心我着凉担心我受苦,更担心我感染,我志愿回来估计得晚上从头到尾给她汇报情况。”柏筱飞打趣道,于她而言,选择隐瞒已是最优解。

但父母的忧郁很现实——苏州的一切状况并不明晰,检测人群中潜伏着未知的病例,存在巨大的风险。打完电话,柏筱飞心中开始涌上一点害怕与紧张,只能不停的在心中给自己安慰小心再小心,注意就好。

下午2点,结束了第一天志愿的柏筱飞回到了家中。虽然早上起得很早,但她这时并没有困意,先对着自己从头到尾猛喷消毒水,才走进房中,拿起手机和母亲报了一声工作结束,平安到家。柏筱飞说,因为年轻,总有一腔热血在,在这种特殊的时候,她终于做了点小事。但也有点心虚,对着那头毫无察觉还是聊着家常的母亲,这种心虚就分外地明显:“虽然我一腔热血,但还是怕她担心。”

汇集

第一批的志愿者在16日这天汇集。

中午13点59分,报名之后已等待一天的吴凌杰有点跃跃欲试。他刚刚收到了市志愿者的群聊邀请,带着期待进入了志愿者群。果然,一进群,就弹出了一个会议链接,是志愿者的工作流程与个人防护培训。在认真听完一个小时的在线培训后,他对即将到来志愿的工作大致有了数,安心地继续手头的本职工作。

然而,两小时后,17点40分,任务却猝不及防地突然而至,“下午六点姑苏区金阊街道有志愿需求,你们六点前赶到。”一收到消息,正在做饭的吴凌杰就心跳瞬时加速,第一反应就是打开导航赶紧查看自己家与志愿街道的位置距离。看到显示的“23公里,用时28分钟”,吴凌杰的心就凉了一半。

但这还不是最令人着急的事,作为青年志愿服务队队长,吴凌杰还肩负着统筹与安排的责任,,通知其他三位女生、领防疫物资、和社区对接,短短几分钟吴凌杰就将自己能想到的所有事情在脑海中过了一圈:“我去年才刚新进公司,队长也是第一次当,完全没有经验,说实话,我很慌。”

在急迫的时间压力下,想想队里的三位女生,吴凌杰强行稳住心神,预估完所需时间后,立即同社区取得了联系,说明情况,只能晚点到。随后,便逐个电话联系队员们,便急速去了青少年活动中心领物资。奔赴途中,他宽慰着自己:“今晚大不了就通宵,做就完事了,不慌不慌。”

19点15,吴凌杰与队员们终于碰了头,此时,市民们已经排起了长队。大家伙一碰头,内心都有点紧张而忐忑,一起拿着防护服开始研究。吴凌杰在旁边拿着手机,迟心娴开始试穿,但一实操起来,柏心娴就发现自己笨手笨脚的,“眼睛学会了,手还没会。”每摸索好一步,迟心娴就将自己的经验技巧告诉其他伙伴们。“先把防护服的头找到,拎着防护服的帽子,把拉链打开,不要垂到地了……”

跟着迟心娴,队员们的穿戴也不是那么地顺畅。曾柔逸倩就踩了大坑,担心天冷特意穿了长羽绒服的她,发现防护服是连体的,两个裤脚管是分开 ,只能将羽绒服卷到腰上去。等各种折腾穿好防护服后,她的第一个想法就是:“终于穿好了。”长舒一口气后,就和队友们投入紧张的第一场志愿工作中。

那天晚上,他们的结束时间是凌晨零点。第二天的早上六点,又继续进行,直到下午两点,第一轮检测全部完成。下午回到家,曾柔逸倩坐在了电脑旁,开始了另一项工作。她将自己的第一天工作的“血”的教训总结成了10条小贴士,诸如衣服不穿戴帽子、长款,家里门口提前放好消杀工具等,打算发给新来的志愿者,想让后面的小伙伴们提前有个预防,不要再走同样的“弯路”:“这些细节问题不亲身体会就不会知道,我不想后面新来的志愿者再踩一遍自己踩过的雷。”

紧急

这边,吴凌杰和队员们渐入佳境,但更加紧急、惊心动魄的场景在17日成立的第二批志愿者这里再次上演。

第二批志愿者的报名表格,在17日的上午9点35分发出。看到通知后,大家的心中各有考量。对于51岁的叶涛而言,报名他是毫不犹豫的,立即就进了填表页面,但填起个人信息时,他却犯了难:“我填我51,我这么大年纪了,还会不会要我哇?”

踌躇再三,叶涛最终选择了49这个数字,留在了报名的年龄一栏中。再次说起此事,叶涛还有点不好意思,自己也笑道:“没办法,就是担心我老了选不上,我是退伍军人,这样一场战争都打到我家面前了,我不上怎么能行,我得保证我一定可以去。”填完之后,不一会儿,叶涛收到了让他心满意足的回复,他顺利成为了第二批志愿者的一员。

此时,另一处31岁的杨敬超看着这个通知却有了更多的顾虑。作为土生土长的苏州人,想为家乡出一份力的念头在第一时间就蹦了出来占据了他的脑海。但凝视着怀里牙牙学语的还有四天才满周岁的女儿和不远处抱着玩具的两岁儿子,不得不在心中拉锯较量。“我不是专业的,如果我防护不到位,给他们带回病毒怎么办呢?”

纠结的杨敬超和妻子表达了他的所有想法,作为麻醉科医生的妻子,却格外坚决:“去呀,怎么不去,我的同事们都去了,但我要留守医院,没有这样的机会,你就带着我的这份一起去吧。”聊完之后,杨敬超不再犹豫,马上填表报了名。但心中留存的顾虑却不是那么轻易地被说散,最终,他做下了搬出去独自另住的决定。

安顿好家里两个小孩给父母后,因为担心小区的核酸证明快过48小时,杨敬超出门先特地去附近的医院做了核酸。至此,他正式进入“时刻准备着”的状态——万事俱备,只等召集。很快,刚做完核酸进到家的杨敬超就收到了任务通知:“相城区北桥街道紧急通知,急需志愿者的增援,明天四点半公司集合,六点开始!”回复完收到,就开始不慌不忙地准备新住处的物资。

而这时的叶涛的心情就没那么淡定了,确切地说,他有点措手不及。晚上20点18分,他第一时间接到了通知有志愿任务。作为公司“老将”,他被紧急委任为带队负责人。组织经验丰富的他立即征集通知所需要的到岗人手,等一切事宜安排到位,已经到了23点47分。

但躺在床上的叶涛却并没有放松下来,通过刚才三小时与社区的沟通,他发现他对北桥的情况依然一无所知,地点未知,物资情况未知,也还没有培训。作为安排者却也是第一次做志愿者的叶涛,满脑子都是盘算着明天怎么安排每个点位,思考着怎么在如此紧急情况下,保证所有18个志愿者的安全和防护:“防疫的要求,我理解就是我们单位对安全生产的要求一模一样,容不得半点马虎。”

那一夜,叶涛通宵无眠。18日凌晨四点,他终于收到了具体的九个采集点的位置,立即出门带着专车将队员们接到,再依次送到对应的点位。在车上,思考一晚早已计划的叶涛很快地安排好了人员的去向。但面对队员们的疑问,他却也心里没底:“我们只有大蓝,没有大白,也没有面罩,这怎么办呢?”

大家的担忧正好也是叶涛最担心所在,在多番和各个社区沟通后,叶涛安抚着队员们:“我们听社区安排,我们没有达到二级防护要求,我们就不进内场,不用担心。”聊到此处,叶涛不由得有点哽咽与停顿:“不害怕,是不可能的,大家都是怕的,这很正常,但我不能让他们看出,我的害怕。”

六点,将所有的队员们安排妥当后,叶涛也开始了自己点位的秩序维护工作。那天,街道的村民们面对突发也是混乱而又焦急的,大家一窝蜂的前来排队,“所有坏的情况都出现了,情况紧急,检测的人也多。”

“我昨天不是刚做过,为什么又要做?我这队怎么这么慢?……”面对市民汹涌的情绪,好在叶涛可以保持冷静,因为本职工作的需要,他和百姓们打交道是家常便饭的事。拿着比本职工作还要平缓的耐心,他操着一口地道的苏州话,叶涛穿梭在人群之间,竭力维护着混乱的秩序,“全员检测是全市角度出发的,一轮不够呀”“系统有点卡,别慌,很快到你了”。

那一天,叶涛做的最多的就是解释工作,直到下午三点半结束,而后,声音嘶哑的他终于长呼一口气。

忘我

2月20日,早上6:00,室外温度0度,大风。苏州疫情依然严峻,已累计报告79例,全市也迎来了第三次全民核酸检测。

今天,是柏筱飞的第二次志愿服务,她的岗位依然是信息录入。然而,有了一次经验的柏筱飞此时却并不轻松。6点05分,才开始采集十个人封了一个管的她就发现坏了事——她的手在几次酒精手消之后,寒风一吹,就以肉眼可见的速度肿了起来,将手套快速撑满,手指血液流动受阻,变得发红发紫起来。强撑了一会儿,感觉勒意的柏筱飞,只能离开座位,重新换了一个最大码的手套。

但手已僵,再次回来录入信息的柏筱飞只觉得自己完全失去了对手的控制,“我手做了什么动作我都不知道,我接没接住身份证,弯没弯住手指去捏住,我根本不知道,只能斜着眼睛去看。”至于为什么“斜着”,又有另一番缘由了。在今日0度的强冷空气侵袭下,每一次呼吸之间呼出的热气,快速凝结在面罩上,白茫茫的一片,柏筱飞的视觉也完全受阻。问了旁边的医生,得知只能换面罩,但要换就是全套换。可脱就要半小时,穿上又要半小时,柏筱飞想都不想就选择了忍,慢慢地她摸索出了侧着头呼吸的方法:“我左边看不清了,甩一甩,我就再用右边看,等会右边再看不清了,我就左边,反正换是不能去换的,这么多排队的人,怎么可能呢?”

六个小时后,到了午饭的时间,但柏筱飞和队员们却毫无胃口。在精神高度紧张的时候,一心只想着工作,在一波又一波人中,将自我的需求完全抛在脑后,好几次因为身份证刷不出来,柏筱飞甚至忘记了呼吸,等最后顺利搞定,才开始大口呼吸喘息,搞得身边的医生都紧张来问。“很奇怪,穿上防护服,我就没想起吃饭、喝水、上厕所这回事,你看,我这刚结束,胃还是不知道饿呢。”柏筱飞打趣道。

同一时间的姑苏区人才市场核酸检测点,杨敬超一行6人也在紧张地开展着志愿工作。他们采用的是轮班的方法,从七点到晚上七点,满满十二个小时,分为三组轮流进入内场开展信息录入工作。队伍里年长的张兴华、韩克勤、陈宇三位“老将”被安排到了现场秩序维护的工作。

“是觉得我们年纪大吗?没关系,我们也可以的。”但他们对这个安排有点“不满”,强烈请求,希望自己也要往内场走。最终社区的工作人员将他们拦了下来:“我们还是希望年轻人勇敢地往最里面去,大家在外面做好现场秩序维护就好。”最后,还是年纪更小的王嘉怡、王春年和杨敬超轮流进入内场开展信息录入工作。

“老将也疯狂”,在外围的三位老将们的工作并不轻松。外围并没有轮换,从早到晚,满满十二个小时,三位老将的秩序维护工作从没有停止过。大家相隔甚远,默契地各司其职,很少有交流。

当天排队的人也格外地多,蜿蜒地持续到了地铁口,并且很长一段时间还持续有人增加,气温又很低,人们也不自觉靠近。“带好口罩,保持一米,准备好身份证、苏康码,做好记得消毒。”张兴华与韩克勤在外围不停的喊,一遍两遍三遍,不停的提醒身边人尽量不要打电话,不要互相聊天,重复地引导、劝解、提醒,又冷又费嗓子。一直到傍晚时分,人数才逐渐减少。那一天,他们共完成2400多人的核酸检测工作。

不同的地点,发生着相同的事情,核酸检测点的志愿者们都同样地拥有着冻僵的手指、沙哑的喉咙、模糊的视线,但也都同样地毫不犹豫地选择坚持,“就是耗着,忘掉自我,一刻都不停而已”。

靠近

忙乱中,一致的目标,终究会使人与人互相靠近。

一开始,面临突如其来的疫情,群体之下都蔓延着对未知的恐慌与担忧。那日北桥的核酸检测现场,在叶涛心中留下了浓重的一笔。有一直抽烟,不配合戴口罩的大叔,也有情绪激动爱挑刺的大姐,也遇到了喜欢扎堆看热闹的“热心群众”,居民中充斥着对“全员核酸”的抗拒与不理解。

那天,听着等候多时的居民与社区工作人员爆发的争吵,一旁的叶涛也心酸不已:“工作人员也哭了,他说我自己也是人,我也有家,你六点半开始排队,我五点就在这了。”叶涛感受着各个群体的不同诉求与艰难之处,检测点有位医护人员经历了南京疫情再到苏州,最后再是如今的苏州,中间还有疫情结束的隔离时间,这位医生去年在家时间仅仅只有一个月。“你说我们是辛苦了,但其实永远有比我们更辛苦的人,有更辛苦的医护人员,也有更辛苦的封控小区的志愿者,他们连家都回不了”,说到这,叶涛深吸了一口气,“大家都不容易——”

但随着一轮又一轮的核酸检测,这种恐慌也渐渐消散,志愿者们与居民朝着同一个目标奔赴,恢复往日的平和与宁静。迟心娴对此深有体会,她称自己是“幸运的人”,幸运地见证居民从激动地质问“你递给我的纸条干不干净”到第二轮之后的每次做完的真挚“谢谢”“辛苦啦”,也幸运地接连两天在三元一村工作时收到了不同的“惊喜”。

“20号那天,一个看着50多岁的霸气阿姨做完核酸,一句话没说,拎个袋子就直接放在我凳子上,迅速的离开了。”后来迟心娴他们才发现,袋子里装着的竟是暖宝宝与消毒湿巾,心一下就热了,“22号早上,我又收到了一个70岁奶奶的小纸条,她一直在和我们说‘你们辛苦了’。”事后,每每想起,迟心娴的心都格外地暖乎,分外满足。

幸运地不止迟心娴一个人,曾柔逸倩手里也有幸留存着一份“可爱的礼物”。那是一幅格外稚嫩的画,最上面写着“消灭病毒 人人有责”,说起当时的场景,她的语气就变得欢快起来:“当时一个年轻妈妈带着7岁的儿子和5岁的女儿过来做核酸,(孩子们)全程都好乖哇,抱着妈妈的大腿和我们说‘谢谢医生姐姐’,然后特别害羞地递给了我这幅画,实在太可爱了!”

同样,亲自穿上防护服成为“大白”,也让志愿者们对医护人员愈加多了一份感同身受与敬佩。一天下来,真正体会到了一线医护工作人员的辛苦,当脱下防护服,拿下护目镜和口罩的那一刻,叶涛脸上的肉都拧在了一起,耳朵火辣辣地疼,头发和钢丝一样发硬:“武汉疫情那会我看到的医护取下口罩的照片实在太真实了,绝不是夸大,因为我自己身上也这样……”

自苏州疫情爆发,这近两周的时间,过得快也过得慢,快在一条条长龙聚集又消失之间,慢又慢在数个晚间备受关注的每日最新的数字与焦灼的等待天亮的每个清晨,但好在,苏州漫长的黑夜已在慢慢逝去,共同奔赴之下,苏州这座城市也在恢复往日的从容。

不再紧急的叶涛正思考着“以后”——他想和志愿的社区建立“点对点”长期志愿合作。“都是七八十岁的独身老人,一个人在家,还有九十多岁的”,在多日的工作中,叶涛对社区里的拄着拐杖排队的老人们印象深刻,他瞬时就想起了本职工作的优势:“在用电方面,我们帮老人们换个灯泡,上门服务,都是再简单不过了。”想到了,就去做,这两天,叶涛一直在和公司、社区沟通交流,期待着推动想法的正式落地。

刚回家陪女儿过完周岁生日的杨敬超对接下来的日子也有着新的期待,“冬天现在过去了,春天就要到了,等出太阳了,我就可以带许久没出过门的两个小家伙出去玩了。”说完,他转头看向窗外,外面已然一片嫩绿。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