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发展需重视安全风险

发布日期: 2024-05-01 信息来源: 亮报

当前,数字化智能化发展浪潮席卷全球,推动经济社会发生深刻变化。近年来,以ChatGPT、Sora为代表的一大批生成式人工智能应用模型横空出世,将人工智能技术最大化应用至国民经济的方方面面,推动传统行业转型升级,催生全新的生产力元素,为社会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

能源电力是技术密集型行业,在我国,随着新型电力系统建设加快推进,新能源大规模开发、高比例并网,智能化电力电子设备大量投入应用,电力系统的控制基础和运行机理正发生深刻变化,对电网安全运行和电力可靠供应提出了更大挑战。与此同时,电动汽车、新型储能、虚拟电厂广泛接入电网,能源电力供需格局亦发生新变化。

新形势下,电力行业需要充分利用数智化技术实现转型升级,发挥人工智能在感知、认知、模仿、生成等方面的巨大潜力。如今,在电力行业的众多场景中,人工智能技术已经与电网核心业务深度融合,大幅提高生产效率。但与此同时,作为关系国计民生的能源电力行业,也要务必保持审慎冷静,高度重视其蕴含的潜在安全风险。

目前,采用人工智能方法在电网中进行决策仍然面临安全性风险,暴露出由其自身特性引发的风险隐患:一是深度学习算法存在设计漏洞、恶意攻击等问题,可能会引发安全风险,人工智能系统难以得到足够信任;二是人工智能模型具有“黑箱”特性,存在可解释性差、泛化能力弱等缺陷;三是训练数据的收集、使用可能导致对个人隐私的侵犯和滥用,存在隐私安全问题。

如何应对人工智能发展带来的安全挑战?在国家层面,我国于2023年提出《全球人工智能治理倡议》,提出支持以人工智能技术防范人工智能风险,提高人工智能治理的技术能力。在行业层面,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在《可信人工智能白皮书》中首次系统提炼出以可解释性、鲁棒性、隐私保护等要素为核心的可信AI特征,旨在推动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在国家电网有限公司,为突破电力人工智能规模化应用中的安全可信难题,相关单位研制电力人工智能规模化应用安全类产品,增强模型安全鲁棒性、可解释性、隐私保护性,为电网数字化转型保驾护航。

生成式人工智能是新生事物,它的发展瞬息万变、一日千里。我们既要积极支持、促进其中所带来的创新发展,也要高度重视它应用过程中带来的安全隐患,保障技术应用的安全、可靠、可控,切实赋能电网生产经营和基层减负增效。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