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日,由国家能源局组织11家研究机构编制而成的《新型电力系统发展蓝皮书》(以下简称《蓝皮书》)发布。《蓝皮书》全面阐述新型电力系统的发展理念、内涵特征,制定“三步走”发展路径,并提出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总体架构和重点任务。 什么是新型电力系统? 新型电力系统是以确保能源电力安全为基本前提,以满足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电力需求为首要目标,以高比例新能源供给消纳体系建设为主线任务,以源网荷储多向协同、灵活互动为坚强支撑,以坚强、智能、柔性电网为枢纽平台,以技术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为基础保障的新时代电力系统,是新型能源体系的重要组成和实现“双碳”目标的关键载体。 四大重要特征 安全高效(基本前提) 清洁低碳(核心目标) 柔性灵活(重要支撑) 智慧融合(基础保障) 问题与挑战 ● 多重因素叠加,部分地区电力供应紧张,保障电力供应安全面临突出挑战。 ● 新能源快速发展,系统调节能力和支撑能力提升面临诸多掣肘,新能源消纳形势依然严峻。 ● 高比例可再生能源和高比例电力电子设备的“双高”特性日益凸显,安全稳定运行面临较大风险挑战。 ● 电力系统可控对象从以源为主扩展到源网荷储各环节,控制规模呈指数级增长,调控技术手段和网络安全防护亟待升级。 ● 电力关键核心技术装备尚存短板,电力系统科技创新驱动效能还需持续提升。 ● 电力系统转型过程中面临诸多改革任务,适应新型电力系统的体制机制亟待完善。 发展路径 加速转型期(当前至2030年) 电力消费新模式不断涌现,终端用能领域电气化水平逐步提升。 碳达峰战略目标推动非化石能源发电快速发展,新能源逐步成为发电量增量主体。 煤电作为电力安全保障的“压舱石”,向基础保障性和系统调节性电源并重转型。 电网格局进一步优化巩固,电力资源配置能力进一步提升。 储能多应用场景多技术路线规模化发展,重点满足系统日内平衡调节需求。 数字化、智能化技术助力源网荷储智慧融合发展。 全国统一电力市场体系基本形成。 总体形成期(2030年至2045年) 用户侧低碳化、电气化、灵活化、智能化变革方兴未艾,全社会各领域电能替代广泛普及。 电源低碳、减碳化发展,新能源逐渐成为装机主体电源,煤电清洁低碳转型步伐加快。 电网稳步向柔性化、智能化、数字化方向转型,大电网、分布式智能电网等多种新型电网技术形态融合发展。 规模化长时储能技术取得重大突破,满足日以上平衡调节需求。 巩固完善期(2045年至2060年) 电力生产和消费关系深刻变革,电氢替代助力全社会碳中和。 新能源逐步成为发电量结构主体电源,电能与氢能等二次能源深度融合利用。 新型输电组网技术创新突破,电力与其他能源输送深度耦合协同。 储电、储热、储气、储氢等覆盖全周期的多类型储能协同运行,能源系统运行灵活性大幅提升。 发展理念 电力系统重点实现四个转变—— 电力系统功能定位由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向保障经济社会发展和引领产业升级转变。 电力供给结构以化石能源发电为主体向新能源提供可靠电力支撑转变。 系统形态由“源网荷”三要素向“源网荷储”四要素转变,电网多种新型技术形态并存。 电力系统调控运行模式由源随荷动向源网荷储多元智能互动转变。 总体架构 “锚定一个基本目标,聚焦一条主线引领,加强四大体系建设,强化三维创新支撑” 四大体系建设 ● 加强电力供应支撑体系 ● 加强新能源开发利用体系 ● 加强储能规模化布局应用体系 ● 加强电力系统智慧化运行 三维创新支撑 ● 强化适应新型电力系统的标准规范 ● 强化核心技术与重大装备 ● 强化相关政策与体制机制创新的三维基础支撑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