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7日,国家能源局在京召开例行新闻发布会,发布2023年一季度能源形势、可再生能源发展情况,解读《关于支持光伏发电产业发展 规范用地管理有关工作的通知》、介绍煤矿智能化建设有关工作进展情况。 能源“晴雨表”回暖预示前景向好 今年以来,随着我国疫情防控较快平稳转段,社会生产生活加快恢复,经济回稳向好。全国能源消费小幅增长,能源供需总体平稳。国家能源局发展规划司副司长董万成介绍了一季度能源形势的主要特点。 一是能源消费持续回升。去年部分地区受疫情影响全社会用电基数较低,今年3月份全社会用电量同比增长5.9%,明显高于前两个月2.3%的增速。一季度全社会用电量同比增长3.6%,其中工业用电量同比增长4.4%,对用电增量的贡献率达78%;天然气、成品油消费同比增速从2月份开始明显回升;工业用能需求增加,带动煤炭消费稳步增长。 二是能源供应保障能力不断增强。强化重点产煤省区和企业安全生产,全力推动油气资源勘探开发和增储上产。一季度原煤、原油、天然气产量同比分别增长5.5%、2.0%、4.5%。充分发挥电煤、电力中长期合同保供稳价的“稳定器”作用,压实地方和企业能源保供责任,3月份以来,全国统调电厂存煤保持在较高水平。 三是能源进口稳步增加。为保障国内能源需求,一季度,我国能源进口有所增加,其中,煤炭进口同比增长96.1%;原油进口同比增长6.7%;天然气进口同比下降3.6%。 四是能源绿色低碳转型扎实推进。一季度,我国新能源发电量实现两位数增长。据监测,今年前两个月全国能源领域重点项目完成投资额同比增长24.9%。 可再生能源装机规模持续扩大、 发电量持续增长 “一季度,全国可再生能源新增装机4740万千瓦,同比增长86.5%,占新增装机的80.3%。其中,风电新增并网1040万千瓦,光伏发电新增并网3366万千瓦。”国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副司长王大鹏发布了这一数据。 水电方面,截至一季度末,全国水电累计装机容量达4.15亿千瓦,其中常规水电3.68亿千瓦,抽水蓄能4699万千瓦。一季度,全国水电发电量2035亿千瓦时,水电平均利用小时数为544小时。 风电方面,截至一季度末,全国风电累计装机达到3.76亿千瓦,同比增长11.8%,其中陆上风电3.45亿千瓦,海上风电3089万千瓦。一季度,全国风电发电量2287亿千瓦时,同比增长24.5%。全国风电平均利用率96.8%,风电投资完成约249亿元,同比增长15.0%。 光伏发电方面,截至一季度末,全国光伏发电装机容量达到4.25亿千瓦,其中集中式光伏2.49亿千瓦,分布式光伏1.76亿千瓦。一季度,全国光伏发电量1135亿千瓦时,同比增长34.9%。全国光伏发电利用率98%,同比提升0.7个百分点。太阳能发电投资完成522亿元,同比增长177.6%。 生物质发电方面,一季度全国生物质发电新增并网63万千瓦,累计装机达到4195万千瓦,同比增长8%,生物质发电量490亿千瓦时,同比增长8.8%。 王大鹏介绍,截至今年一季度,全国可再生能源装机达到12.58亿千瓦,可再生能源发电量持续增长,一季度达到5947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1.4%,其中风电光伏发电量达3422亿千瓦时,同比增长27.8%。 智能化煤矿为煤炭增产保供发挥关键作用 国家能源局煤炭司副司长任立新表示,据调度,国家能源集团、中煤集团等7家重点煤炭企业,已建成智能化产能13.93亿吨/年,占其总产能比例的74.7%,综采工作面平均人员劳动工效提升27.7%,掘进综合单进平均水平提升32.8%,智能化煤矿为近两年煤炭增产保供发挥了关键作用。 同时,煤矿智能化发展有力推动了煤炭上下游产业转型升级。任立新介绍,初步统计,目前全国煤矿智能化建设总投资近2000亿元,投资完成率超过50%,智能化市场需求的增加,有效带动了矿山物联网、煤机装备制造、智能控制系统、安全监测预警等新产业新业态的快速发展。 任立新透露,国家能源局会同有关部门组织遴选了首批71处智能化示范建设煤矿,总产能6.2亿吨/年,计划投资约158亿元,已累计建成363个智能化采煤工作面、239个智能化掘进工作面,单面平均生产能力达到500万吨/年。在示范煤矿带动引领下,全国累计建成1043个智能化采煤工作面、1277个智能化掘进工作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