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年初五,晨曦微露,一辆电力工程车朝着如东海岸线疾驰而去。记者跟随国网南通供电公司输电运检五班班长钱震及徒弟汪仁杰,对500千伏绿骥线进行新一轮春节特巡。 如东86公里海岸线上散布着3000余台风电机组,这里是亚洲最大的县域海上风电场。500千伏绿骥线则是如东海上风电电压等级最高的并网线路。 当天,他俩的特巡范围是500千伏绿骥线1号至26号塔区段,全长9.775公里。钱震叮嘱汪仁杰,输电线路巡视,最重要的是及时发现并处理隐患缺陷。前天刚下过大雨,叠加寒潮来袭,导地线挂点金具、绝缘子、螺栓和开口销的运行状况要多加关注。 8点20分,两人驱车抵达500千伏绿骥线2号塔下。推开车门,海风吹得脸生疼。绿骥线长期经受着海风、潮湿空气等的考验,每一次巡检都关乎着线路的安全。 钱震打开工程车后备箱,拿出红外成像仪,熟练地开启设备,对准铁塔上的导线连接金具。汪仁杰则认真记录结果。 紧接着,师徒二人操控着无人机,对杆塔、导线、金具、绝缘子以及线路通道进行了巡视。只见汪仁杰手持遥控器,手指在按键上灵活地跳跃,无人机便如飞鸟般,凭借独特的“空中视角”,快速扫描着线路。 今年是钱震从事输电运检工作的第29个年头。看着无人机传回来的高清画面,他回忆起刚工作那会巡线的艰辛,以前巡线的路况差,好多铁塔立在泥地里,“我们常常得扛着自行车赶路,巡视一小段线路就得花大半天时间,而且一些高处的隐患难以察觉。” 钱震介绍,那时的巡线靠的就是人力,手攀铁塔、脚踏泥泞,望远镜、工具包、水壶是“巡线三宝”。而现在,先进的红外成像仪、无人机、接地电阻测量仪成了新的“巡线三宝”,“只要动动手指,一个小时的功夫就能完成以前几天的工作量。” 借助科技力量,进一步提高作业效率的手段越来越多。 钱震告诉记者,春节前夕,借助卫星遥感技术,南通供电公司对所辖500千伏输电通道开展隐患普查,共梳理出327条高风险隐患,并及时核实和处置,为输电线路进行了一次全方位的“体检”和“诊治”。 南通供电公司还建成4个大型、10个中型固定式机巢。无论寒风冷雨,还是烈日酷暑,机巢都能随时派出无人机自动执行巡检任务。 从“铁脚板”到“云巡检”,巡检的手段现代化了,未曾改变的,是电力人担当作为、守护万家灯火的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