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家无闲日,四月人更忙。近日,记者来到黄海之畔的南通,沿着百公里海岸线采访。一个个“春”的故事,是盐碱地上一株株茁壮成长的麦苗,是养殖池里将被放归大海的近危物种,是加工厂里隆隆机器声中飘出的紫菜清香……春为岁首,农为行先。在这一个个“春天的故事”里,都有供电人全力支持的身影。 第一站:栟茶镇方凌垦区 盐碱地变身高标准农田 “寻春”第一站,记者来到如东县栟茶镇方凌垦区海水稻试验田边,目之所及的土地上郁郁葱葱地长满了及踝的作物。方凌垦区办公室主任沈一华介绍,这是去年11月种的冬小麦。良好的长势让记者惊讶,因为30多年前这里还是一片汪洋。 2010年,这片沿海滩涂被围成现在的方凌垦区,由于长时间被海水浸泡,土壤含盐量高达2%,成为不适合耕种的盐碱地。经过3年放置,沈一华和试验团队在离海较远、土壤含盐量相对较低的20亩土地上尝试种下第一茬水稻,收成却很惨淡,每亩只有两三百斤。 “当时的土壤含盐量最低也有千分之五六,六成的水稻长不出来,和正常土壤亩产800斤的产量相去甚远。”沈一华回忆道。 产学研结合给了这里希望。2014年,因土地具备显著的东部滨海盐碱地特征(土壤含盐量在千分之二至千分之六之间),南京农业大学和扬州大学的联合研究团队选中这里做盐碱地改良实验,并给出了“日灌夜排”的方案。 所谓“日灌夜排”,就是在光照作用下,土壤里的盐分会涌到表层,在白天用电泵抽淡水浸泡土地,将盐分吸到水里,夜间再将水排出,从而达到稀释土壤盐分的目的。 “日灌夜排”需要电。然而,由滩涂围垦而来的盐碱地原先几乎没有任何基础设施。 接到用电申请后,国网如东县供电公司立即组织施工人员从10千伏坝海线延伸新架支线600米、400伏线路1200米,安装两台容量为100千伏安的配电变压器,为新建的电灌站及时送电,使得“日灌夜排”方案得以实现,部分土壤含盐量降到千分之二,水稻成活率提升到七八成,亩产达到500~600斤。 2020年,袁隆平“海水稻”团队在全国五大类盐碱地区建立了“海水稻”试验示范种植基地,方凌垦区成为江苏省唯一入选基地。 2020至2021年,垦区示范种植了团队提供的多个耐盐水稻品种。通过土壤和种苗的不断改良,至2023年,海水稻种植面积已达500亩。其中一个水稻品种的最高亩产,达到850公斤。加上小麦、大豆等作物,总种植面积约4000亩。 如今,这片盐碱地成为了高标准农田。 第二站:上海市水产研究所启东科研基地 濒危菊黄东方鲀获得新生 向南行驶1小时车程,记者来到上海市水产研究所启东科研基地,这里距离黄海只有百米。 伴随着呼啦啦的海风,一名二十来岁的小伙子大步流星地向记者走来。他身穿藏青色工装套装,裤管扎在黑色长筒橡胶靴里。他叫黄渊博,是渔业发展专业硕士生,去年毕业后来到启东科研基地工作,负责海水鱼的繁育。 “我带你去看看育苗的地方吧。”黄渊博把记者领入一间类似工厂的平房,眼前是一排水泥筑的育苗池,宽约3米、长约10米,高度在1米左右,用透明薄膜覆盖着。黄渊博熟练地掀开薄膜,拧亮手电筒,照在池子里,招呼记者向有光的地方看。 记者仔细观察才发现,池里是一尾尾芝麻粒儿大小的鱼苗。原来,这个水池里培育着20万尾菊黄东方鲀幼苗。 菊黄东方鲀又称河豚,在中国见于渤海、黄海、东海,只能在海水中生存。野生菊黄东方鲀亲鱼(即能产子的野生菊黄东方鲀)数量日趋减少,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列为近危(NT)物种。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一些学者开始研究该鱼种全人工繁殖。上海市水产研究所就是国内研究并实施人工繁殖菊黄东方鲀的单位之一。2009年,研究所在启东建立了科研基地。 池子里的鱼苗是这周刚刚培育出来的,再过1个月,长到半厘米左右后就可以移到外部养殖池、接受自然光照,进行第二道养殖流程。3至4个月后,会长到3至4厘米,就能放归大海,以维系生物多样性。 由于菊黄东方鲀的生存特性,基地水池里的所有水都靠抽水泵从海里抽过来。在3月底的早苗育苗期,会启用2至3个大棚,每个大棚安排两台抽水机。另外,每个水池里还要配备3台增氧机全天候开启,通过电加热泵将水温控制在21℃左右,以保证鱼苗的成活率。因此,基地对电的稳定性要求极高。 但由于靠海近、海风大、腐蚀性强,2021年,沿海风振区杆塔金具磨损严重,为科研基地供电的10千伏东元线经常发生引线断裂情况导致停电。若采用传统的停电接引线方式抢修,势必导致供电长时间中断。 为此,国网启东市供电公司采用不停电作业方式,每当东元线发生断线故障,就会派出配网不停电作业班组赶赴现场,采用中低压发电车作业方式,对线路后端客户进行持续供电。 此外,该公司还不断强化不停电作业能力建设,大力推广发电车作业,全面推广复杂类不停电作业。2023年,全市配网不停电作业总次数突破3000次,为全市生产生活和养殖户用电可靠提供了有力支撑。 第三站:海春水产品公司 条斑紫菜烘干实现“三级跳” 看完地上的农作物、水池里的濒危动物,记者又将视线转向了大海。通过望远镜瞭望,能看到海面上漂浮着的一块块竹板,上面是等待收获的紫菜。 这些紫菜有个特别的学名叫条斑紫菜,因为口感好、品相佳,常常出口日本成为高级手握寿司的原材料。 海春水产品有限公司就是启东当地的一家紫菜粗加工企业,厂里最重要的加工程序就是烘干。该厂始建于上世纪70年代,当时的紫菜烘干采用原始晾晒法,一旦天气不好,成吨的紫菜原藻就会因不能及时晒干而变质。 为了提高烘干效率,上世纪90年代初,企业负责人张锦华从日本引进了一条全自动紫菜烘干生产线,用电功率近50千瓦。在当时,企业所在的如意村全村用电容量仅为50千伏安,根本无法满足生产需求。 1992年11月底,赶在当季紫菜收割期到来前,时任启东吕四供电所所长的周裕红为张锦华定制了新增一台80千伏安专用配电变压器的方案。 摆脱了“看天吃饭”的困境,该厂一跃实现年产值60万元。随后几年,张锦华再次购入4条生产线,成为吕四地区规模最大的紫菜粗加工企业。 进入21世纪,节能降碳被企业提上议事日程。张锦华从日本引进的烘干生产线所需热源由烧煤的锅炉提供,常因粉尘大遭到周边居民投诉。 去年,吕四供电所给出了“电烘干”方案,计算下来可节约三分之一的成本。 当年11月,张锦华就对5条生产线进行了电气化改造。根据改造方案,每条生产线需配备7台压缩机,合计新增用电容量525千伏安。张锦华向供电所提出增容申请,将厂区容量从400千伏安增至1250千伏安。 “现在没有被投诉的担忧了,而且从当前的年产量来看,‘电烘干’改造的投入可在两年内回本。”张锦华介绍,凭借更加绿色、环保的生产环境,该企业的产品销路越走越宽,订单量逐年攀升。今年,90%的订单销往南美、东南亚等海外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