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电网报:布上青花

发布日期: 2024-03-15 信息来源: 国家电网报

南通蓝印花布印染技艺

非遗知识小卡片

●公布时间:2006(第一批)

●类别:传统技艺

●所属地区:江苏省

●申报地区或单位:江苏省南通市

●保护单位:南通蓝印花布博物馆

南通蓝印花布传统印染技艺遍及南通地区各县(市、区),影响较大的作坊在如皋的石庄、通州的二甲和石港、海门的三阳、启东的汇龙等地。南通滨江临海,适宜种植棉花。元、明以后,南通地区家家户户都有织女,是著名的纺织之乡、蓝印花布之乡。

南通蓝印花布印染技艺延续至今,以手纺、手织、手染的方法制作被面、包袱、头巾等生活用品,印染图案以植物花卉和动物纹样为主,也有简洁的几何图形。它以耐脏耐磨、结实经用、图案吉祥等特点深受广大群众喜爱,长久以来流传不衰,成为南通最具代表性的传统手工艺品之一。

蓝印花布印染技艺流传时间长,普及面广,影响深远,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南通蓝印花布博物馆共搜集明清以来蓝印花布实物及图片资料一千多件,设计开发蓝印花布系列产品百余种,整理出版了《中国蓝印花布纹样大全》藏品卷、纹样卷等,展现出南通印染技艺的风采和魅力。

摘选自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

在散发着氤氲水乡气息的江苏南通通州区二甲镇,有一种古老而美丽的小花布——蓝印花布。它有着独特的蓝白相间的色彩和纹路,如青花瓷般优雅美丽,是南通地区独有的文化符号。

蓝印花布,其实就是用传统染料菘蓝(又名大青、板蓝根)提取的蓝靛染成的布。蓝印的方法属浆染,浆料大多由石灰粉和黄豆粉合成,阴干后便会留下许多绽裂的、不规则的纹路,犹如瓷器上的冰裂纹。这种纹路自然、古朴、生动、独一无二,是机械印染无法模拟的,有着鲜活的生命意趣。

几十年前,南通人家的被面大都是由蓝印花布制成的。它的布料为手工织造的白色棉布,印制时需要浸入米浆。下过米浆的被面清洗后再晒干,还那么硬挺,盖在身上,脸颊、手脚触碰到布面,暖融融、酥痒痒的。在那些缺乏色彩的岁月里,蓝印花布漂亮、醒目,那种蓝色,浓淡不十分均匀,却有种特别的韵味,给人平静的感觉。

南通的蓝印花布产业发达,影响广泛,究其原因,主要有二。一是南通有较好的纺织工业基础。南通濒江临海,气候适宜棉花生长。宋元时期,我国棉种植与棉纺织技术逐步发展,到了明代中叶,南通地区已成为棉纺织品的集散地。清末,为了实业救国,著名实业家张謇在南通兴办民族纺织业,南通棉布进一步发展壮大。二是南通沿江一带大量种植菘蓝,这为蓝印花布提供了充足的染料来源。南通地区水质好、土质肥,菘蓝产靛多、质量好。在明朝中期,蓝靛已经成为南通主要物产之一。再加上南通人聪明勤劳,蓝印花布的图案不断翻新,从而闻名大江南北。

蓝印花布的图案相当丰富,有蓝底白花,有白底蓝花,有的粗犷洗练,有的精致优美。题材上选用了民间有吉祥祝福寓意的图案,如“五福(蝙蝠)捧寿”“吉庆有余(鱼)”“明暗八仙”“彩蝶恋花”等。蓝印花布雅俗共赏,既实用又美观,可以做床单、窗帘、台布及各种工艺品,而且“有图必有意、有意必吉祥”,受到许多人的喜爱。

蓝印花布制作工艺考究。一块成品花布大抵要经过制剂、刻板、刷浆、染色、刮白等工序,每一道工序都有十分独特的要求。匠人们首先对选好的白布进行预处理,使其表面变得光滑、细腻。然后,他们用特制的刮板将防染浆料均匀地刮在布面上,形成一层薄薄的防染层,防止染料渗透到布料中。接着,布匹被仔细地挂起来,等待防染浆自然晾干。晾干后的布匹会被放入蓝靛染缸中进行浸染。蓝靛的颜色深邃而纯净,能够为布匹带来独特的色调。在浸染的过程中,匠人们根据需要调整布匹在染缸中的时间和深度,以控制染色的程度和效果。布匹在染缸中充分浸染后被取出、展开,呈现出美丽的蓝白相间的图案。

每逢黄梅时节,南通地区连续阴雨,十分潮湿,过去布匹无法在这种天气下自然晾干,蓝印花布的产量受到影响。近年来,南通大力推广清洁能源应用,不少蓝印花布作坊用“电烘干”替代了传统的晾干方式。匠人们利用大型空调系统或是布匹专用烘干机,以红外辐射加热布匹的方式使其迅速干燥。在这个过程中,布匹上的防染浆会逐渐硬化并固定在布面上。采用“电烘干”后,蓝印花布产量提高了一倍左右。同时,“电烘干”还能有效杀灭细菌和病毒,保障布匹的卫生安全。

在南通蓝印花布博物馆,两名身穿红马甲的电力志愿者出现在我们眼前。与他们交谈后我们得知,他们每天都要到蓝印花布博物馆和20多家作坊为电力设备“体检”。他们是这些美丽花布的“护花使者”。

细细揣摩、咀嚼蓝印花布之美,它的蓝底蓝得清纯,白花白得朴实,秀气而不落俗套,典雅而不失明快。尽管只有蓝和白两种色彩,却变幻出众多栩栩如生的图案。它蕴含着中国人的生活哲学与美学观点,是一代代勤劳聪慧爱美的中国人的智慧结晶。

(摄影:陈磊)

刊载于315日《国家电网报》6版头条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