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5日,江苏省如东县发改委数据显示,一季度,该县风电上网电量达到27.59亿千瓦时,远远超过同期全社会用电总量的9.85亿千瓦时。这意味着被喻为“海上三峡”的如东海上风电上网电量,理论上不仅能够满足本地全社会用电需求,而且有可观盈余实现“净输出”。 沿海滩涂建电站 “1~3月份,全县风电上网电量达27.59亿千瓦时,预计全年有望突破156.8亿千瓦时,接近全社会用电总量的2倍。”如东县发改委副主任张俊告诉笔者,“十四五”期间,如东规划开发海上风电规模近500万千瓦,力争到2030年,建成千万千瓦级海上风电基地。 多措并举保送出 规划建设了变电站,没有输送线路也是空中楼阁。前瞻性规划线路通道、靠前化解廊道内矛盾、疫情下科学组织施工……据蔡忠豪透露,截至2021年年底,如东地区500千伏输电线路长度增加至103.4千米,220千伏输电线路长度增加至665千米,110千伏输电线路长度增加至762千米,如东输电线路有一半以上是服务海上风电送出的。
如东是全国首批绿色能源示范县。自我国第一批海上风电特许权项目在如东落户以来,目前如东已建成30座风电场,总装机容量达560万千瓦,其中,海上风电装机总容量达483万千瓦,被称为全国“海上风电第一县”。1663台白色风机在蓝色的海面上擎天而立,源源不断地向电网输送绿色电能的同时,还拉动了当地风电全产业链发展,凝聚了华能、三峡、海力风电等40余家风电相关企业,建成首个国家火炬海上风电特色产业基地,到2022年,实现风电产业销售千亿元,风电及其装备制造成为如东经济的“新增长极”。
“最初的海上风电项目是在潮间带,工人们趁着退潮时间在沼泽地里架设送出线路……”国网如东供电公司副总经理蔡忠豪透露,泥地里工程机械不便进入,当时线路工人们都是靠肩扛手抬,甚至是在齐腰深的海水中一干就是大半天。
2021年,如东先后建成11座海上风电场,装机容量300万千瓦,全年累计实现上网电量超22亿千瓦时。
其间,如东海上风电送出通道瓶颈问题随之而来。2021年,如东供电积极争取风电配套项目,全力推进500千伏骥能变等输变电工程建设,按照“能并行不串行”原则,最大程度缩短选址意见书等手续办理时间。优化技术方案,变电站、开关站采用双层全钢结构,大大缩短工期的同时减少环境污染,降低线路损耗10%以上。骥能变建成投运用时192天,比原定计划提前3个月。
急剧增加的输电线路长度、横穿如东13个镇区的跨度,给属地运维也带来新的挑战。为此,如东供电在2021年成立输电可视化监控中心,为县内42条220千伏输电线路安装可视化监控设备。目前已安装可视化设备680套。
“我们可视化设备的安装是优先保障风电送出线路和重负荷线路的,目前已实现220千伏等级以上线路全覆盖,110千伏线路的设备安装也在抓紧进行。”如东供电输变电运检中心负责人孙德斌介绍。在日常运维中,该公司发现风电外送线路与如东地区水产养殖区域大面积“叠加”。据粗略排查,在当地500千伏、220千伏线路通道附近,分别分布着约11000张、2500张养殖大棚。而沿海强对流、台风等恶劣天气,极易导致养殖大棚薄膜吹挂至线路上,危及线路安全运行。
针对这一问题,如东供电组织创新团队,重新设计大棚加固方案,可有效抵抗9级大风。孙德斌表示,该公司还将对大棚区域专门装设可视化装备,加强恶劣天气特巡,多措并举保障海上风电送出消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