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这其中,推动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是重要举措之一。 船舶海工产业是现代工业的集大成者,也是我国具有优势的传统产业。据统计,2023年全年,江苏省出口各类船舶655.3亿元,同比增长37.1%,出口规模位居全国首位。 南通启东,因自然优越的区域条件和生态优势,一直以来都是江苏造船产业版图上的“重镇”。万里长江在这里奔腾入海,和黄海、东海交汇一处,因其水资源禀赋,成为潜力所在。 而将潜力转化为实力,则是从圆梦海港开始的。 破釜沉舟 打造先进制造业集群 从20世纪70年代,启东渔船维修厂由过去只能生产小木质渔船,变为可生产水泥木质结构的渔船;到80年代可以生产钢质渔轮、冷藏收鲜船;再到2011年,顺势而为成立海工船舶工业园,围绕打造沿江船舶工业带,集中招引了一大批船舶企业,形成产业集群,启东人逐渐在传统渔业之外,找到了与江海相处的新方式。 4月6日,国内首制、目前国内容积最大的A型LPG(液化石油气)液货舱,从启东海工船舶工业园发运。据船舶制造厂家江苏华滋能源相关工作人员介绍,他们自主研发的新一代低碳环保绿色船舶很受欢迎,很多订单都在同步进行。 启东海工船舶工业园所在的18.8公里长江岸线上,密布了近20家造船企业。十年间,这里不仅成为启东的绿色船谷,也成为海上大国重器的摇篮。中集太平洋海工建造的全球首制大型立式双耳船用燃料罐装船发运、振华启东海工世界在建最大打桩船开建……今年以来,整个园区火力全开,在建海工船舶32艘,同比增长超80%。 其实,这里也曾因波罗的海指数低位徘徊,遭遇“订单难、融资难、交付难”的问题而举步维艰。面对持续低迷的市场,工业园区坚定信心另辟蹊径,瞄准前沿技术和关键领域——加快绿色船舶、智能船舶、深海采矿等前瞻性领域布局。 工业是经济发展的“压舱石”,作为电力公司,必须要确保企业用电无忧,实现“电等发展”的目标。 2016年11月,国网启东市供电公司建设投产了110千伏圆陀角变电站,为海工船舶园区及周边发展提供了可靠的电力支撑。 随着前瞻性领域布局的准确落子以及海洋市场的逐步复苏,船舶企业订单量激增。为满足船舶业日益旺盛的用电需求,当地供电公司又在园区北侧,规划建设了220千伏丁仓变,并于2023年6月19日建成投运,新增变电容量18万千伏安,进一步提升了该区域供电能力。 在充足的电力护航下,启东船舶制造业实现了向高技术船舶、大型海工装备、特种船舶等高端产业华丽转型。过去10年间,这里诞生了69个“世界第一”“国内首制”,让世界海工船舶产业新高度,在启东的长江黄金岸线上不断刷新。 靠海吃海的启东人,在全力推进经济发展的同时,并没有以牺牲生态为代价。船舶停靠期间,使用柴油发电造成空气、噪声污染,对生态环境承压能力带来一定挑战。建设船舶靠港期间停用自身燃油发电系统、改用陆岸电网电源电力供应的“绿色岸电”,在这里显得尤为迫切。 2017年,启东供电加快岸电布局,累计在海工园区建成岸电充电桩85套,岸电供电容量3600千伏安。投运至今,供电量达1814万千瓦时,相当于节省约4878.72吨燃油,减排1.61万吨二氧化碳。 “岸电的经济效益显著,同时噪声小了、油污少了,一举两得,非常受船方欢迎。”最早投入使用岸电的启东中远海运海洋工程有限公司电气负责人宋轶称。 港口岸电助力降碳减污,绿色发展的步伐更加坚定,告别了柴油机轰鸣、雾气四散绿色港口,逐渐成为江苏一张靓丽的名片。截至2023年底,江苏已实现江河湖海岸电设施全覆盖,累计建成各类岸电设施4739套,覆盖泊位6026个,泊位覆盖率98.3%;港口岸电全年用电量5373.7万千瓦时,同比增长39.7%。 蓝海逐绿 抢抓绿色发展机遇 抢抓绿色发展机遇,就是要不断开拓海洋“绿色赛道”。 4月11日,由上海振华重工启东海洋工程有限公司建造的,亚洲首制风电运维母船“至臻100”,顺利完成了风场实效试验,返回位于启东海工船舶工业园的振华海工码头。 该船是一艘集高效运维、绿色运维、智能运维、安全运维于一体的海上风电运维母船,配备可升降波浪运动补偿栈桥、运维工作子艇、登乘平台和铝合金直升机平台,可大大提高人员调配效率,实现在严苛海况下的人员或设备转运以及风场维护作业。 自2023年,中国造船业绿色转型全面提速。LNG、甲醇动力绿色船舶订单快速增长,氨燃料预留、氢燃料电池等零碳船舶订单取得突破,新接绿色动力船舶订单国际份额达到57%。 “至臻100只是其中一个,目前手上在建项目有19个,实在忙不过来。”振华启东海工党委委员、副总经理袁佳卫介绍。 订单增长的同时,船舶企业自身用能也更加绿色、智能,这也为其在国际上增加了一定的竞争力。 以振华重工启东基地厂区为例,厂区内共有4个钢结构厂房,屋顶资源丰富,在当地供电公司的建议下,该企业于去年6月15日开始建设厂房屋顶光伏,设计容量为6兆瓦,产生的电量在用户端就近消纳。项目投产后平均年发电量约600万干瓦时,可节约标煤1800吨/年,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5800吨/年。 新年伊始,振华重工就收到了供电公司送来的能效账单,不仅包含详尽的上年度用电数据分析,还包括2024年全年的光伏出力预测情况。 “我们通过‘光伏出力预测分析应用’,利用实时量测中心和数据中台资源,结合电网系统内的气象服务平台进行建模分析,输出企业光伏出力预测曲线,帮助企业合理调配生产计划、实现精益化管理。”国网启东市供电公司供电服务中心大客户经理顾洋称。 与此同时,供电公司还进一步完善海工园区的源网荷储充体系建设,加大对光伏、风电、储能设备等设施的投入力度,持续扩大“绿电”利用规模,全力服务企业产品向新能源方向转型升级。全力助推企业在节能减碳的同时,降低运行成本。 据统计,截至2023年年底,国网江苏电力已累计为海工船舶工业园内企业光伏并网40.56兆瓦,年发电量达到2704.902万千瓦时,“绿电”应用规模不断辐射扩散。 为了让船舶制造企业有更佳的用能体验,2020年,国网江苏电力出台的《“获得电力”服务水平再提升十项举措》正式实施,南通、泰州、扬州等地供电公司纷纷行动,主动对接当地企业,在办电环节、接电时间、费用成本、电网规划、安全供电等方面不断“加码”,为企业高质量发展营造优质电力营商环境。 百舸争流千帆竞,乘风破浪正远航。 新兴产业的澎湃动力,见证了新发展理念带给江河湖海新的活力。巨轮破浪前行的背后,既是多年来启东海工园“破釜沉舟”自我革新的决心,也是“电等发展”的不变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