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发展看基层】海上风起绿电来

发布日期: 2023-12-18 信息来源: 南通供电公司

如东拥有大好“风光”——

占全省1/10的86公里长海岸线绵延,海上吹来不竭的风——巨大的风机从岸边迈向深海,建成了亚洲最大海上风电群,风电总装机规模达560万千瓦,占江苏近1/4,其中海上风电装机达483万千瓦,占全省约44%;

全省县域最大的104万亩滩涂面辽阔,向天撷取无尽的光——深蓝色光伏板唤醒“沉睡”的滩涂资源,形成了上层风力发电、中间光伏发电、下层滩涂养殖的“风光渔”一体化立体空间资源应用模式,全县光伏发电装机规模达80万千瓦。

 

如东风光新能源一览

进入新世纪以来,如东充分利用“风光”资源长袖善舞,逐渐将资源优势化为产业优势,推动全县实现高质量发展。全县新能源及装备制造产业由零起步并快速发展,今年前11月实现开票销售额达450亿元,同比增长21.5%,已成为该县增幅最快、规模最大的支柱产业。

从无中生有到发展壮大,从小有名气到“风光”无限,如东这座海边小城何以羽化成蝶?

在如东洋口滩涂,上百台风力发电机擎天而立、迎风旋转,与蓝天、白云相衬,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

然而,20多年前,这里还是一片荒芜海滩。

转机出现在1995年3月,联合国粮农组织专家组一行应邀到农业大县如东考察,发现这里的沿海风力资源丰富,于是提议开发风电项目。

时任如东县发改委主任周春霖介绍,这个提议引起了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他们敏锐地嗅到了未来发展的商机:在世界石油危机的背景下,风能作为一种清洁高效的可再生能源,前景广阔。“化风为宝”的探索步伐由此迈开。次年6月起,如东陆续在海岸带建立14座测风塔,开始风力资源实测工作。2001年,如东委托国电上海勘察设计院完成了风电场的地址勘探任务及风电场规划选址报告。

2002年12月,如东风电一期10万千瓦项目被列为国家首批风电特许权示范项目,标志着如东新能源开发进入实施阶段。该项目由华锐集团中标,于2004年开工,安装风机50台,单体装机2兆瓦,单体规模为当时亚洲第一。

2005年,如东风电二期25万千瓦项目被国家列为第二批风电特许权项目,由龙源电力集团中标。2006年10月,该项目首台风机并网投运,这也是江苏第一台并网风机。2009年底,项目全面建成,装机规模居当时亚洲第一。

2009年,如东将风机从陆上“搬”至近海的潮间带,逐梦深蓝之旅由此启航。

国内第一个潮间带风电场

没有先例可循、自然条件恶劣、工程技术难题亟待攻破……如东风电人迎难而上,研发出沉桩垂直度实时监测与校正成套工艺技术,实现了风机打桩过程中单桩的有效导向和纠偏,将垂直度误差率控制在2‰以内,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2010年9月28日,龙源如东32兆瓦潮间带试验风电场全面投运,中国风电开发正式迈入了海洋时代。这年10月,如东成为国家能源局命名的首批“绿色能源示范县”之一。

近海成绩斐然,如东继续向深蓝挺进。

2015年5月,中广核如东150兆瓦海上风电场打下第一桩。这是我国首个满足“双十”规定(离岸距离10公里、水深10米以上)的海上风电项目,采用国内首艘800吨自升式近海风电施工安装船,最大工作水深达30米,使风电安装摆脱潮汐制约,实现了“全天候”作业。

2019年,离岸39千米的华能盛东如东H3海上风电场项目开工,共安装80台5兆瓦风电机组。与近海不同,在远海上“种”风机要克服海域地质条件复杂、台风频繁、涌浪肆虐等多重困难。为此,项目采用最大作业水深50米的国内首座1200吨自升式风电安装平台,并历经2年奋力施工,于2021年6月全面建成投运。

海上风电场桩基施工

2021年12月,随着三峡如东H10海上风电项目最后一台风机迎风转动,这个省重大项目、亚洲最大海上风电场实现全容量并网投产。统计表明,这一年,如东合计新增海上风电装机300万千瓦,约占江苏新增规模的一半、全国的1/4,创下同年并网单体项目数量最多、容量最大两项全国纪录。

大力发展风电的同时,如东利用得天独厚的滩涂资源探索“光伏+渔业”建设。2015年,通威集团在如东投资建成全国首个“渔光一体”光伏电站,开创了“上可发电、下可养鱼”渔光一体模式的先河。此后,如东利用潮间带的淤泥质沉积地带、浅水区等滩涂建设潮间带光伏电站,又创造了上层风力发电、中间光伏发电、下层滩涂养殖的“风光渔”一体化应用新模式,实现了资源利用和生态保护双赢。

截至目前,如东光伏发电装机规模已达80万千瓦。

 

新能源发展,并网消纳是根本。自如东启动风电项目建设起,有关各方齐心协力做好这篇大文章。

早在2008年,为保障龙源25万千瓦风电项目全面投运后的电力送出,需在泥泞的滩涂上新建一条29.8公里长、有94基铁塔的110千伏线路,工程施工难度极大。一来滩涂上施工,流沙、地下水极易导致桩基变形。二来传统的开挖式现浇基础桩基深度只有4米,支撑力远不能满足工程要求。

“经过专家一次次取样、试验,最终决定采用灌筑桩建造方法,将桩基一直打到泥沙下方的持力层上,最大桩基深度达30米。”时任国网如东县供电公司副总经理瞿成回忆,由于滩涂的特殊性,往往白天打好的桩基晚上就被海水淹没,因此施工人员利用沙袋、木箱等一切现场可利用的物资搭建临时堤坝,防止桩基被淹。

很快,新的问题产生。德国风机供应商突然提出,12月5日前必须完成线路送电,否则无法安排专家年内来华进行风机调试!各方紧急商量后,决定将施工工期提前1个月,赶在11月30日前完成。于是,如东供电调集4个施工队共80多人投入工程建设,保质保量推进桩基浇筑、立塔和放线施工……经过73天夜以继日的奋战,工程顺利完成,比计划提前了36天!

500千伏骥能变电站

2021年9月29日,江苏风电送出工程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位于如东洋口镇境内的500千伏骥能变电站提前3个月投运,新增约200万千瓦的清洁电力送出能力,通过500千伏输电网络送往苏南地区。

“工程需要架设500千伏双回线路约43公里,新建铁塔97基,涉及289户拆迁。”如东供电发展建设部专职冯浩宇介绍,因线路通道与政府划定的沿海养殖区有部分重叠,通道下的500多张养殖虾棚无法直接拆迁,只能在加固上想办法。为不影响输电通道安全,该公司与县农业农村局抽调专业人员组成整改小组,采用尼龙绳网加螺纹地钉的方法加固虾棚,并将范围扩大到线路两侧300米范围之内,8个月内所有虾棚加固完成。

截至目前,如东已建成500千伏线路103.4公里、220千伏线路665公里、110千伏线路762公里,其中65%以上涉及服务风电消纳,“空中走廊”从如东沿海出发,实现“绿能”外送,预计每年可向华东电网输送156.8亿千瓦时清洁电力,接近如东全社会年用电量的两倍。

克服重重施工困难,只是如东有关各方推进风电并网消纳的举措之一,创新技术应用更是其推进风电走向深远并实现安全可靠外送的关键之举。

2021年12月25日,由三峡集团与中广核共同投资建设的三峡如东海上风电柔性直流输电工程全面投运,承担了如东3个海上风电场共计110万千瓦电力的送出任务。

“这3个风电场,离岸直线距离在50~60公里间,刚好卡在远海和近海之间。”三峡集团江苏分公司董事长袁英平介绍,建设世界上电压等级最高、输送容量最大的如东海上风电柔性直流工程,更像是练兵场和试验场,为中国海上风电走向深远海提供了强力支持。

柔直项目海上换流站

江苏方天电力技术有限公司承担了该柔性直流输电工程核心——海上换流站的调试任务,驻点60余天,连续开展多轮校验与调试,利用自主研发的海上风电“黑启动”自供电调试技术开展海陆联调,最终所有系统一次受电成功,助力项目并网周期缩短了整整半年。

为解决新能源大规模并网后传统继电保护装置误判问题,国网江苏省电力有限公司选取如东海上风电柔性直流输电工程作为典型应用场景,分别于今年6月和11月在该工程连接电网的500千伏骥能变电站、500千伏绿骥线完成了国家电网首批新型电力系统主变压器、线路继电保护装置的试点应用,为服务新能源消纳提供了有力支撑。

“风光”新能源具有随机性、间歇性、波动性强的特点,储能已经成为其安全可靠并网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此,近年来,如东大力推进储能发展,引进了天楹重力储能、丰储共享储能以及中广核储能三个新型储能项目,建设规模接近全省新型储能项目发展规划的四分之一,将在促进风光电并网消纳中有效发挥作用。

 

11月6日,总投资约10亿元的远景如东智慧能源产业基地项目落地,将建设海陆风电高端装备制造基地,并与如东共建零碳产业园。

这是如东大好“风光”催生出的新兴产业项目之一。截至目前,如东已集聚新能源产业企业156家,实现了多点开花、连点成线、串珠成链,产业发展风生水起。

江苏海力海上风电装备有限公司是目前国内最大的海上风电配套设备制造供应商之一,也是第一批落户如东的风电装备制造企业。

“2007年我去国外考察,在法国、西班牙等国接触到风电港口。”当时在如东从事棉花收割机械制造的海力风电董事长许世俊表示,看到诸多央企纷纷抢滩如东建设海上风电场,敏锐地发现并捕捉了到家门口的商机,开始风电设备生产。

“我们从鼓励企业做大做强出发,在技术创新、人才引进、税收及土地优惠、设备贴息等方面给予政策扶持和激励。”如东县发改委副主任张俊介绍,为推动风电产业国产化,如东出台了一系列举措,目前省级以上的创新平台就有29家,科技创新基础研发经费投入居南通第一。

在地方政府支持下,海力风电以“科技创新驱动、实现行业引领”为发展理念,创下多个第一:第一个拥有海上潮间带风电场风机基础的发明专利、第一个生产制作海上2兆瓦风电导管架基础承载平台、研发制造国内第一台海上6兆瓦大功率风机塔筒……

现如今,无论是海力风电生产的大型塔筒和导管架、上海电气如东分公司生产的4兆瓦风机,还是重通成飞生产的超长风叶、江苏海装独家开发的5兆瓦风机等,都已成为如东乃至全国海上风电项目业主的首选,甚至远销欧美国家。

如东供电公司工作人员帮助光伏项目检查并网设备

风电产业做大做强的背后,是电力的支撑和保障。

2011年4月,海力风电接到德国西门子2亿元风电塔筒的订单。德国企业对产品的技术要求苛刻,每座数十米长的塔筒上不能有一个大于0.3~0.4毫米的焊接气孔,并要求在当年9月18日前交货,耽误一天需赔付100万元。

海力风电为此做出扩大产能的决定。这涉及到厂房扩建、用电增容等诸多事项,但此时距交货仅有半年不到的时间。如东供电了解到这一情况后,主动派人上门服务,经现场勘察后决定为其敷设一条1.3公里长的电缆并加紧组织施工,于5月10日完成增容工程,将其用电容量由500千伏安增至1000千伏安,比常规施工时间缩短近两个月,为其按期交货提供了可靠保障。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新能源产业企业落户如东,这些企业都像海力风电一样,享受到了如东供电提供的优质供电服务。

今年,如东深入开展“项目建设高峰年”活动。瞄准项目建设需要,如东供电主动开展“送服务、解难题、促发展”客户大走访,对接中船海装、重通成飞等新能源相关企业,针对投资金额超亿元的重大项目成立“一对一”服务小组,协调有关部门提前办理各项手续,开通办电绿色通道,以定制化服务助力企业轻松“获得电力”。截至10月底,该公司累计为7个新能源产业重大项目建设10千伏线路52.3公里,安装专用变压器15台,保障了新项目顺利落地。

与此同时,如东供电联合县大数据管理局建立数据共享机制,实现“政电联办”,简化企业办电流程、压缩办电时长,与去年相比,高压项目平均送电时间缩短了13个工作日。

如东小洋口风电母港

此外,该公司还为全国首个风电设备运输专用港口——小洋口风电母港新建20千伏线路2.89公里,保障了建设用电,并为其安装了4套总容量为1600千伏安的低压岸电系统,为2台800吨龙门吊、2台40吨门座式起重机等设备进行全电化改造,建成13兆瓦分布式光伏电站,让风电母港更清洁、更绿色。

“近年来,如东着力打造集资源开发、装备制造、综合利用为一体的绿色能源产业体系。”11月29日,在新时期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论坛上,如东县委书记陈慧宇表达了推进如东从全国海上风电第一县到全国绿色能源示范城转变的坚定决心。

海上风起绿电来。如东这座海边小城正继续加快海上风能资源的开发利用,同时建设万亩“渔光一体”项目,到2030年建成千万千瓦级海上风电基地、光伏发电装机容量达到500万千瓦、新能源及配套产业销售突破1000亿元的蓝图已徐徐展开。(李冰清 陈雅男 张浩)


清晨,在如东县河口镇,一缕阳光照进中天光伏河口本部光伏电站运行区。走进中控室,30岁的站长徐云清正通过智慧光伏能源管理平台查看全站昨日发电量与负荷曲线,年轻的他掌管着身后那片光的海洋。

小镇河口,人口6万,面积仅百余平方公里。40年前,当地百姓大多依靠农业为生。近年来,随着风电、光伏等新兴产业的落地,不仅为百姓带来了新的就业机会,而且让这座小镇摘掉了全县最穷的“帽子”,成为首个工业销售超百亿元的中心镇。 

1978年,春潮涌动,由河口公社出资,中天科技集团的前身——河口砖瓦厂组建成立,生产出的“河口砖”因质量过硬远近闻名。徐云清的爷爷徐国银是砖厂的一名烧砖工,在当时的他看来,这份工作已经十分“体面”。砖瓦装窑、添加木材、封口烧制……徐国银本以为会在蒸腾的热浪中干一辈子,但他不知道的是,偏居一隅的乡镇小厂正酝酿着一次影响深远的跨界转型——从传统建材业转向高新技术业。

上世纪80年代末,随着工业在中华大地上快速发展,镇上愿意烧砖的年轻人越来越少,厂长薛济萍逐渐意识到,烧砖不是长久之计。于是,他手握建厂以来攒下的资金,带着队伍四处考察,想找一个好项目。在一次带队前往中科院上海电缆研究所考察时,他了解到光缆的发展前景,当即选择“追光”,和研究所签订合作协议,由此走上光缆产业这条路。1992年,中天与台商合资成立南通中南特种电缆厂,引进国外生产线,正式开发生产通信光缆。

如东河口镇中天工业园一角

建设厂房、引进设备、安装生产线、开发产品……各个岗位都急需人才。彼时,徐国银的儿子徐松林刚从当地的家纺厂辞职,25岁的他像河口镇的许多年轻人一样,正打算前往苏州等大城市找工作。徐国银将儿子拉住,告诉儿子“家门口”也有工作机会,最终徐松林进入中天从事光缆生产相关工作。

1998年,河口砖瓦厂那根标志性的大烟囱在爆破声中轰然倒下,正式宣告向光缆行业成功转型。徐国银从一名烧砖工“下岗转型”成为光缆生产工,徐松林因表现突出被提拔为公司的生产经理。

1999年,中天成功研发出我国第一根商用海底光缆。公司发展走上了快车道,员工钱包自然也鼓了起来。这一年,徐家将平房换成了小洋房,也开上了小汽车。

2011年,受国际市场影响,光伏行业迎来“寒冬”。眼光独到的薛济萍却在密集调研光伏产业后认为,中国光伏发电市场将大规模启动,于是中天再次选择“追光”,成立中天光伏技术有限公司,进军光伏产业。

2012年,国家能源局发布《太阳能发电发展“十二五”规划》。2014年,中天光伏承建了全国首批十八个分布式发电示范区之一的南通经济技术开发区(国家级)分布式电站15万千瓦示范区。

同年,作为志愿兵的徐云清面临退伍,是留在大城市还是回乡发展?他一时犹豫不决。当时,中天的一则招聘信息引起了他的注意,原来中天要发展分布式光伏,需要通信专业人才。在部队干通信兵的他,觉得这份工作十分对口,当即决定回乡发展。2021年,徐云清成为中天光伏河口本部光伏电站站长。

位于如东县的中天“渔光一体”光伏项目

产业的变化升级能给当地老百姓带来什么?徐家三代人的故事或许便是最好的答案。

工业化是一个城市发展的原动力。河口的发展充分印证了这一点。如今,河口镇上的中天工业园有5000多名务工人员,其中七成为附近百姓。他们或在生产后勤一线,或在技术管理岗位,每月有一笔可观的收入。在薛济萍看来,离土不离家,在工厂有工作,又可以就近照顾家庭,这是真正的安居乐业。今年年初的春招会上,包括中天光伏在内的200多家新能源产业相关企业,为如东提供了就业岗位7713个。

从曾经的“没得选”背井离乡,到如今更多的年轻人可以从容选择远行还是归乡。40多年来,越来越多的企业与如东百姓绘就了“同心圆”、连成了“共同体”。这也是时代为这座老龄化严重的海边小城未来发展提供的一个选择。

今年,由河口镇13个村(社区)股份经济合作社共同投资5000万元成立的河口镇兴河产业园正式开工,目前已有江苏康宝新型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入驻,建成后将进一步提升河口当地的海缆、光伏等产业集聚度,通过产业链高质量发展助推中天等产业链龙头企业进一步做强做优,进而焕发出更多的“新机”。

如东这座海边小城正如其名字一般,必将在新发展理念的指引下如日东升!(李冰清 张浩)


昔日孤岛枕涛,今朝宾客如潮。纵观如东的风电产业发展史,就是一部面朝大海的奋进史。

作为海洋资源大县的如东,在南通经济体量中的占比却最低,以农业为主的单一产业结构让如东发展陷入困局。

如何破题解困,从大海中攫取丰富资源,将其转化为经济优势、发展胜势?

转型是必然。如东抢抓风电发展机遇,引进一批风电龙头企业和重点项目,不断延伸壮大风电产业链条,加快培育风电产业集群速度,一步步从大海中“掘金”。

产业链的形成绝非易事,龙头企业的到来也非偶然。打造风电产业链,如东蹄疾步稳,思路清晰:

全局上谋势——如东以战略眼光全面统筹、招商引资、项目建设、产业发展,出台风电产业扶持政策,将区位资源转为发展优势,力促风电产业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柱。

关键处落子——如东做优营商环境、做强港口开发,打造海上风力发电基地、国家级风电配套装备制造基地,吸引一大批上下游企业在如东落户,推动风电产业融合、技术创新,做长做优风电产业链条。

落户如东的重通成飞风电设备江苏有限公司一角

协同中发力——龙头企业坚持创新驱动发展,突破“卡脖子”难题,实现风机国产化;供电公司优化地区电网网架结构,主动对接重大项目,打通产业发展“最后一公里”……产业链的形成需要各方协同发力。

如今,如东已初步实现从制造、到组装、再到建设一站式完成“一座风车”的链式布局,“环环相扣”的产业链条,正推动如东形成绿色发展新气象。

从偏居海角的经济落后县,到向海图强的全国百强县,如东向海要资源、要空间、要效益,探索出了一条适合自己的资源转化路径。

乘着长江经济带、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等多重国家战略的东风,依托风电等产业链的发展,如东从全国海上风电第一县到全国绿色能源示范城转变的梦想必定会实现!(陈雅男 李冰清)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