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历亲闻·展风采①】身穿红马甲 心系老百姓

发布日期: 2022-10-11 信息来源: 如东供电公司

【开栏的话】非凡十年,公司全体员工上下同心,交出了不负时代、不负人民的精彩答卷。

为展示公司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升企业发展成色、服务乡村振兴等方面的生动实践,公司网站近期开设“亲历亲闻·展风采”专栏,宣传战线人员以基层一线为“纸”,以时代发展为“墨”,以情感温度为“笔”,深挖潜藏在乡村振兴、电网发展等历程中的故事,敬请关注。

在江苏南通有一个通江达海、生机勃勃的县城,它的名字叫作如东。一座座白色风机矗立在海面上,展开的风叶在海风的推动下呼呼作响,蜿蜒的如泰河在城中缓缓流淌,四通八达的电网连接起千家万户。在这电网下忙碌着一群身穿“红马甲”的人,他们心系老百姓,让红色成为了大街小巷里流动的主流色。

在如东,很多人都认识和熟悉这件红马甲,甚至还有人说“看到它,就如同看到了光”。它就是国家电网江苏电力(如东公司退役军人)共产党员服务队。

自2001年建队以来,服务队始终保持为民初心,把“让老百姓的灯快亮起来”当作工作信条,让自己成为党联系群众的连心桥。今天,跟随国网如东县供电公司融媒体工作站的记者张浩,一起了解这身“红马甲”背后的故事。

【记者简介】

2014年入职,2019年正式从事新闻宣传工作。期间,曾坐过轮渡船在黄海上劈波斩浪,拍摄海上风电;也曾不远千里踏上青藏高原,采访服务队队员的援藏事迹;曾在“430”强对流灾害后跟着抢修人员彻夜抢修复电;也曾在疫情最肆虐时记录服务队队员一线“战斗”的身影……

定格住供电人酷暑夏日里流淌着的汗水,记录下台风天里抢修人冒雨复电的身影,传播“红马甲”点亮百姓心灯时的每一个笑容,是他的工作,也是他想做的事。《电力人的汗水》《笑颜》等摄影作品在“视觉新国企”“火热的江苏电网之夏”等活动中斩获佳绩,服务队品牌故事《践行诺言守初心》入选《中国电力优秀品牌故事专辑》。

【采访心声】

党员服务队为烈士家属张志连老人更换家中老旧线路

这是我为服务队拍摄的第一张照片,那是2016年10月,服务队去看望家住长沙镇的张志连老人并为他家检修老旧线路。张志连老人是如东籍烈士的家属,当年他的儿子牺牲在战场上,服务队队员余新明、陈炜曾是他儿子的战友,在战壕里许下“谁光荣了,活着的人就帮着他照顾父母”的承诺,而也正是因为这个承诺,才有了这张照片和之后的羁绊。

 

蔡志仙老人拉着郭鹏、余新明的手交谈

我曾问过余新明师傅,这些年不累吗?余师傅想了想说:“开始是有点累,但现在怕不累。”我懂余师傅他的意思,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每次走的人家越来越少,慰问结束的时间越来越早,老人们也不像以前那样,笑着说让服务队不要来了,而是每次都紧紧攥住队员的手,手上的力气会让人忘记面前的是位八九十岁的老人,他们总想让队员们留在家里吃顿饭。我想这份不舍既是牵挂也是感谢,也便是那座连心桥了。

 

张志连、蔡志仙两位老人与党员服务队的全家福

2020年9月27日中秋节前,服务队看望烈士父母张志和、蔡志仙,当时蔡奶奶已是肺癌晚期卧病在床了,看到我们来,她坚持起床并换上衣服,怎么劝都劝不住。在她的要求下,我为两位老人和服务队拍摄了这张全家福,这也是蔡奶奶最后一次出现在我的镜头里…… 

这些年跟着服务队出去抢修,有很多“任务”是超出服务范围的,尤其对于孤寡老人、困难家庭和弱势群体,服务队不管份内份外,能帮就帮,哪怕是换个灯泡、换根保险丝、打扫卫生这些不起眼的小事都尽心尽力做好。面对群众,他们从不说“不”,真正做到了“群众有需求,我们就响应”。

抵达西藏拉萨后,郭鹏为我系上哈达

2016年11月的一天,当时还是服务队队员的郭鹏突然发微信给我,他说:“今天市公司微信群里通知有援藏任务,要去6个月,我想报名。”当时我以为这只是他鲜衣怒马少年时的一腔热血和一时冲动,便开玩笑地回复道:“好啊,你先去,等你到了西藏我就去给你拍照。”没想到戏言成真,郭鹏报名后,当晚就接到了面试的通知,随后加入了“东西人才帮扶小组”。一个星期后,他就来到了西藏,援助西藏农网改造升级,而我也在2017年8月来到西藏拉萨。

我清楚地记得,2017年8月27日,我抵达西藏拉萨,刚出机场就看见郭鹏过来接机,他带着他乡遇故知的那种喜悦,冲到我的面前,给我献上了一条哈达。我打趣道:“你已经是一个地道的藏民了,轻车熟路。”郭鹏也笑着说:“已经扎根在这了,我还有个新名字——拉巴德吉。”是的,虽然只待了半年多,但郭鹏已经完全融入了这里的生活。

郭鹏与藏族同胞交流,了解藏民用电需求

西藏新农网建设任务之重、难度之大、范围之广,远超郭鹏的想象。可他没有因此而退缩,在工程最紧张忙碌的日子里,他吃住在施工项目部。没有床,就地取材,用一块三合板压在四只装电表的木箱上,垫一条褥子,盖一条被子,就这样凑合着一住就是近两个月。原本半年的援藏时间,因为工程不断调整,郭鹏在西藏一共待了一年半。期间,他只回家了三趟,第一次是他和爱人潘铨玉结婚,第二次是儿子郭幕安出生,第三次就是郭鹏通过组织考察成为共产党员。

 

我在拉萨出现高原反应后吸氧

说实话,去西藏实地采访郭鹏的任务并没有完成好。一是因为郭鹏实在太忙,除了第一次接机我们相处时间比较长,后来我们几乎很少见面,郭鹏总是奔波在各个工程现场和偏远村落,难以找到他。二是因为我在到达拉萨的第三天便发生了高原反应,恶心晕眩,靠着吸氧才缓过来。郭鹏电话安慰道:“这是正常情况,我刚到拉萨的时候恶心了十多天,吃什么都没胃口,过了好长时间才适应。直到现在我床头还放着吸氧设备,睡前都要吸半小时氧。”郭鹏就是这样,白天奔波现场,晚上床头吸氧,在拉萨度过了一年半,率先完成了堆龙德庆区的农网改造任务。如同他在援藏出发前说的:“我要把服务队精神带到西藏,再把老西藏精神带回来。”数据给出了答案,援藏期间,郭鹏一共负责新建10千伏线路170千米,新墩配变185台,让12377户藏族同胞用上了舒心电、安全电。

2020年年初,党员服务队签下请战书

2020年初疫情突如其来,正月初二,我在服务队值班室拍下了这张“请战书”。当时是疫情最肆虐的时候,服务队接到全县防疫物资企业需要紧急开工的通知。正月初二,在刘跃平和郭鹏两任队长的带领下,二十多名队员先后赶到值班室,在请战书上签下姓名,许多住在乡镇的队员因为道路封闭未能赶到公司,但也成了乡镇医院的义务电工,坚守在防疫一线。“若有战、召必回”,这是服务队队内退役老兵的承诺。

党员服务队助力防疫物资生产企业复工

当天,服务队就助力如东盾安劳保防护用品公司、盛纳凯尔医用科技有限公司等五家防疫物资生产企业复产开工。随后,他们又接到通知,要为小区值守卡点接上临时用电,顾不上吃饭,队员们又分组奔赴各个卡点,连夜为值守人员接通电源。在疫情爆发的头一个月,助力复工、志愿值守、捐款献血……服务队一直都是连轴转,队员没有叫一声苦,就这样熬过了寒冬,迎来了春天。

“越是艰险越向前!”面对来势汹汹的疫情,服务队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同样,面对恶劣天气,服务队也从未让如东的父老乡亲失望。 

2021年4月30日,南通如东地区遭遇强对流天气,大风卷起树木、彩钢瓦,造成部分电力设备受损。面对极端恶劣天气,服务队所有队员取消休假,迅速到岗到位抢修保供电。

党员服务队连夜抢修

服务队队员吴锦胜接到如东县供水中心全站失电的报修电话后,立即协调应急电源车在半小时内赶到现场,一小时后为供水中心接通临时电源,保障了近二十万用户的用水;服务队项目保障组队员邵小俊在当晚8点30分接到“全员出动”的紧急命令后,奔波在多处抢修现场,连续工作近16个小时才返回值班室吃上第一口饭;低压抢修组队员蔡建飞从4月30日晚到5月1日凌晨,解决用户低压故障20多起,天亮后休息不到两小时便又投入到抢修工作中去……一个个奋战在抢修一线的身影,汇聚成守护百姓光明的磅礴力量。

当我赶到受灾最严重的余荡村时,因为输电线路铁塔的倒塌,这里的用户已经失电两天多了,原本想象中村民们的焦虑和责怪没有出现,反而是不断地询问我们抢修人员是不是没睡好,要不要休息一会儿再送电。一个50多岁的阿姨说道:“看着你们从白天忙到夜里都没休息过,我们也怪不上你,你们都是好样的。”群众的体谅、关心,是那个五一假期我们收到的最好礼物。

 

共产党员服务队部分队员合照

宣传报道服务队,前前后后已经快6年了。在这六年里,我看到很多老队员不舍地褪下红马甲,也有更多的新队员接过旗帜。我目睹了服务队在雨夜的泥泞里摸爬滚打,只为早些送去光明,也现场见证了服务队的故事搬进江苏“时代楷模”的演播厅。 

在我心中,服务队始终是我最初见到的模样,一直没有改变,他们用“上善如水”对待每一个群众,用“军令如山”要求每一个队员,没做惊天动地的大事,但却把每一件关系到老百姓的小事做好。

身穿红马甲,心系老百姓。这就是我眼中、笔下、镜头里的国家电网江苏电力(如东公司退役军人)共产党员服务队。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