跋山涉水全力复电

发布日期: 2025-08-04 信息来源: 国家电网报

7月31日17时,记者驱车艰难驶入洪水洗劫后的北京市密云区冯家峪镇。沿途,散落的碎石、横七竖八的树干阻塞了道路,大型机械轰鸣着清障开路。行至镇政府,只见眼前的两侧院墙已被洪水硬生生卷走,只剩断砖裸露着。院内尘土飞扬,浑身泥泞的抢险队员跑进跑出,镇政府的工作人员们语速急促地商讨对策;应急发电车低吼待命,救援车辆引擎未熄;成堆的矿泉水等物资正被快速分装转运——一切都在与时间赛跑。

位于密云区西北部的冯家峪镇地处白马关河上游,是此次暴雨受灾较为严重的地区。该镇群山环抱,全镇18个行政村中有12个位于河谷地带。连日强降雨,冯家峪镇道路因山洪、滑坡多处中断,部分村庄通信“失联”,成为“信息孤岛”。

站在浑浊的白马关河旁,村民张大姐惊魂未定,她告诉记者:“水一下来,路都给冲没了。”咆哮的洪水吞噬了镇政府周围的活动中心、休闲广场和许多村民家中的庄稼田。记者在镇政府周围看到,白马关河水流湍急,大量冲下的石块使河道淤塞,两岸全是被连根掀起的树木。

洪水围困中,电力抢修迅速展开。

7月27日14时,跟随武警官兵,前往冯家峪镇的第一批电力抢修“先遣部队”背负5台移动充电电源挺进深山。带队的是前来支援的西田各庄供电所所长李岩松,这位有着27年党龄的老党员曾多次参与应急抢险工作。山间小径的淤泥没过脚踝,移动充电电源每台都有20多公斤重,队员们每走一步都像在拔萝卜。翻越第二座山的时候,队员们遇到了七八十度的陡坡,只能踩着前面队员踩出的浅坑向上攀。

当日18时,经过4个小时的跋涉,当队员们终于到达冯家峪镇镇政府时,所有人都红了眼眶。队员们一刻不停安置好移动充电电源。有了电后,镇政府区域的通信信号恢复了,一度失联的镇政府与外界有了联络。

镇政府对面的110千伏冯家峪变电站,在洪水猛涨的情况下一直保持正常运行。7月31日傍晚,记者来到110千伏冯家峪变电站时,水已经退去,变电站环境几乎恢复如初,站内摆放着几台小型应急发电设备和应急照明灯,只有外墙上1.5米的水位线无言地诉说着洪水的凶猛。

暴雨来临前,变电站恢复有人值守。雨势最猛时,站内浊水不断涌入,值守人员咬紧牙关奋力堆叠沙袋。

路没通,密云供电公司副经理孙宏伟冒雨带着抢修队员扛着发电设备蹚泥涉水,爬过那些被洪水冲倒的树一路赶了来。变电站内是没过膝盖的水,一到现场,抢修人员立即分组展开站内设备巡查,并快速排水排涝,使用沙袋对大门、主控室、电缆沟进行封堵,齐心协力扼守这一关乎全镇居民用电的电力要塞。

一连几日,后续3批电力抢修人员来到冯家峪镇。当务之急是给各村送去应急发电设备。大家分成4队,带着复电的工具和发电设备,向深山里的各个村子挺进。

7月31日8时,冯家峪供电所员工卢欢、张子航又跟随抢修队伍出发了,他们要将9台发电机运送至物资中转点——冯家峪最北端之一的番字牌村。

工程车刚到下营村,就被断路拦住。“抬着去,今天无论如何也要将发电机送过去。”12时58分,发电机全部抵达番字牌村。抢修队员们立刻忙起来:有的蹲在泥水里接线,手指泡得发白起皱;有的拿着铁锹清理线路旁的淤泥,一锹下去溅得满身泥点;还有人帮着村民搬挪安置点的电器,好尽快让发电机派上用场。

卢欢和张子航顾不上擦把脸,携带剩余的发电机,又跟着队伍往更偏远的前火岭村赶——那里还有村民等着用电照明、给手机充电……23时,冯家峪镇最边远的前火岭村的发电机也接通了。

“只要路往前推一下,我们就想办法把电恢复到那。”孙宏伟说。当满身泥泞、汗水浸透衣衫的电力抢修队员们抵达一个个被困的村落,迎接他们的是村民们骤然释放的泪水与掌声。

天已擦黑,冯家峪镇抢通的路开始“拥堵”,各种救援车辆有序前往作业点或安置点。大型机械在河道边的沙土堆上挥舞手臂,重新填起路面。一些村民摇着扇子坐在路边,纷纷说:“等有了电,就可以洗澡、开空调,总都会好的。”

记者从国网北京市电力公司获悉,8月2日,经过电力抢修人员不懈努力、昼夜奋战,北京受灾行政村供电全部恢复。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