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碳为金”探索减排新路径

发布日期: 2024-08-28 信息来源: 国家电网报

绿色电力、碳排放配额、银行低息贷款,三种不同赛道上的事物,在改革“催化剂”的作用下产生了化学反应,走出了服务能源绿色低碳发展的新路子。

8月21日,位于湖北黄石的超颖电子电路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线一派繁忙景象。这家生产印刷电路板(PCB)的企业年产值达26亿元,产品销往美国、德国、日本等国家。据该企业公用设备部副经理刘明介绍,因为使用绿色电力生产的产品在国际市场上更具竞争力,所以企业对绿电市场十分关注,一直在研究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规则。

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是我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核心政策工具之一。《湖北省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办法》明确,本省行政区域内年温室气体排放达到1.3万吨二氧化碳当量的工业企业,应当列入本省重点排放单位名录,并实行碳排放配额管理。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运行规则是为碳定价,控排企业的碳排放超过配额,就需要到碳市场购买碳配额指标;如果控排企业控碳得力,富余的碳配额指标可以出售。这是推动减排的有效手段。

刘明介绍,过去几年,超颖电子先后3次在碳市场花费26万元购买碳配额指标用于碳排放履约。2022年,超颖电子购买了1000万千瓦时绿电,原以为能够通过消费绿电抵扣碳排放配额,结果却没能享受到绿色红利。

湖北电力交易中心董事长詹智民介绍,由于此前绿电交易、碳排放权交易两个市场没有打通,湖北省的碳控排企业无论是否购买使用绿电,统一按照0.5257吨/兆瓦时碳排放因子计算碳排放。也就是说,一家企业即便使用1亿千瓦时的绿电,还是会核定排放了5.257万吨二氧化碳。

改革的第一步——推动建立电碳市场的互认机制,打造电碳互认的绿色消费认证体系,试点开展绿电碳减排量在碳排放核算中抵扣。2022年3月,国网湖北省电力有限公司与湖北省属唯一金融服务类企业湖北宏泰集团签署《电-碳市场协同发展合作框架》,开辟了全国首个省级电碳联动市场。同年4月,该公司推动湖北首场电碳双认证绿电试点交易。购买绿电的企业可凭绿电购买合同获得电碳双认证绿电减碳凭证。

此后,刘明代表超颖电子到湖北碳排放权交易中心提交了绿电抵扣申请,获得了抵扣的碳配额指标。

打通电碳市场后,湖北电力交易中心在调研中了解到,像超颖电子这样的企业,绿电消费需求十分旺盛。当时,有1102家企业提出了绿电购买需求。但由于绿电要计算环境溢价,在电力市场上价格比火电高,企业迫切希望找到兼顾绿色与经济的解决方案。

随着国家推出绿色金融政策,国网湖北电力探索推进电、碳、金融三个市场协同。2023年,绿电交易被纳入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多个部门印发的《绿色产业指导目录》。同时,各大银行均需按要求以一定比例贷款支撑《绿色产业指导目录》中的产业。

改革的第二步——国网湖北电力基于现有政策制度框架体系,积极研究碳市场和金融市场相关政策,提出了兼顾各方利益的“电-碳-金融”三市场协同的绿电交易服务方案,推动碳质押贷款、碳回购等多笔绿色金融业务落地,协助控排企业一站式办理“碳变钱、钱买电、电抵碳”业务。

“5月31日,我们将5.9万吨碳配额指标抵押给银行,获批2400万元低息贷款;然后用贷款购买了4960万千瓦时绿电,最多能在碳市场抵扣3.5万吨碳配额指标,能帮我们节省140万元成本。”刘明介绍了企业参与“电-碳-金融”交易的收益情况。

在当天举行的湖北省“电-碳-金融”三市场协同交易正式运行启动仪式上,有4家企业以碳配额做抵押,共从银行获得7250万元低息贷款,用于购买1.54亿千瓦时绿电。这些绿电可以在碳市场抵扣最多11万吨的碳配额。按照当时的碳价,4家企业通过抵扣碳排放量节省了约440万元的碳履约支出。

“相较其他融资方式,这种模式使企业融资成本显著下降,平均年化利率大致可降低0.4~0.9个百分点。”招商银行武汉分行相关负责人说。

一场交易,多方得利。用电企业使用绿电,减少二氧化碳排放,不仅可用于抵扣碳配额,还可获得低息贷款,降低成本。新能源发电企业通过绿电交易获得了环境溢价。银行执行国家绿色金融政策,拓展了优质客户。电市场落实绿电减碳属性,扩大了绿电交易规模。碳市场激活碳配额金融属性,增加了运营收入。

改革的第三步——国网湖北电力为客户提供“一揽子”减碳降本解决方案。7月20日,武汉供电公司与湖北碳排放权交易中心共同打造的全国首个企业“电-碳-金融”服务中心挂牌成立,帮助企业规划最优碳减排路径、高效实施节能工程。

8月15日,“电-碳-金融”服务中心的首个成果——德州瑞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综合能源系统优化升级项目正式签约。根据武汉供电公司提供的绿色能源工程改造方案,项目每年可为企业减碳2万吨,创造节能收益900万元,助力企业降本增效,提升国际市场竞争力。

詹智民表示,湖北电力交易中心、湖北碳排放权交易中心与金融机构将加强互动,优化“电-碳-金融”协同交易业务办理流程和时效,服务能源绿色低碳发展,让更多企业享受到跨行业的复合红利。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