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4日清晨6时16分,天色初亮,国网江苏超高压公司8名带电作业人员就在连云港市连云区500千伏田伊线001号铁塔下集结。 此前,国网连云港供电公司输电运检人员在带电检测中发现,500千伏田伊线001号塔小号侧A、B相耐张线夹引流板存在发热缺陷,最高温度达56.7℃。经研究,连云港供电公司联合国网江苏超高压公司启动应急联动机制,决定采取带电作业方式进行消缺。 6时29分,带电作业人员鲍奕率先“上阵”。他穿戴好屏蔽服,系上全身式安全带,随后搭乘电动升降装置,缓缓升向距地面30米的高空。 鲍奕来到A相导线下方40厘米位置,稳住身体之后,用电位转移棒迅速钩住导线,随即传来“滋滋”的电流声,电位转移完成。此时,他与导线之间已没有电压差,电流会从屏蔽服表面“流过”,避免人体受到伤害。 鲍奕需要移动到五六米外的缺陷处。他深吸一口气,双臂奋力上举,紧紧抓住上方两条并行的导线,同时将双脚小心翼翼地踩踏在下方的另一条导线上。由于脚下的“零档线”缺乏张力,他每向前挪动一寸,脚下的导线就随之剧烈晃动,因此,他必须调动全身每一块肌肉,手臂、腰腹、腿部协同发力,才能维持平衡,一点点地向目标挪去。 15分钟后,鲍奕挪动到缺陷处。他首先用测温枪锁定A相导线的发热点,然后在用于固定导线的耐张线夹两端都装上分流线,让电流暂时“绕道”而行,以确保后续操作安全。 接下来,进入精细操作环节。鲍奕用扳手小心翼翼地拧松耐张线夹的紧固螺栓,随后用力掀开引流板,“病灶”暴露出来:引流板间接触面上,积满了灰黑色的氧化层和细小的杂质颗粒。 他掏出砂纸,在接触面上用力均匀地来回打磨,氧化层和杂质被一点点地清除掉,露出金属原本的光泽。打磨完毕后,他又仔细在接触面上涂抹上了一层导电脂,确保覆盖每一个角落……他重新合拢引流板,用扳手将螺栓复位。 7时18分,鲍奕再用测温枪复测,屏幕上显示着35℃,在正常范围内。这宣告“病灶”已除。 当鲍奕回到地面时,膝盖不由地微微发软。他脱下屏蔽服,工装早已被汗水湿透,都能拧出水来。这时,他才感觉到左上臂传来一阵疼痛,原来是被导线勒出了一片明显的淤青。 随后,带电作业人员程晓东接力升空,对B相导线进行消缺。 9时,两处发热缺陷均被成功消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