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电网报7版:全天候守护核电送出“动脉”

发布日期: 2025-07-14 信息来源: 国家电网报

队员查看500千伏田芦线一基铁塔上的绝缘子运行状态,准备操控无人机近距离观察。申甲雁 摄

田湾核电站是目前全球总装机容量最大的核电基地,每年可向华东地区输送500亿千瓦时的清洁能源。2023年1月,江苏连云港供电公司成立“核能动脉卫士”青年突击队,负责保障核电送出通道运行安全。这支突击队现有队员19名,由连云港供电公司输电运检中心输电运检二班副班长李海东担任队长。

田湾核电站送出通道中共有500千伏线路8条,包括500千伏田徐线、田圩线等,以及铁塔99基。“除了在通道内开展日常巡检,我们还负责特殊天气等情况下的保电抢修工作。”李海东说。

2023年4月底,田湾核电送出加强工程增容改造项目开工,以满足核电站远景规划8台百万千瓦级核电机组的能源送出需求。连云港供电公司需要对500千伏田徐线、田圩线部分铁塔进行升高改造,并更换部分区段的导线。作业期间,田湾核电站2号和4号机组仅通过500千伏田芦线送出。

通过优化施工和保电方案,连云港供电公司将作业时间从两天压缩至一天。“核能动脉卫士”青年突击队需要确保500千伏田芦线安全稳定运行。队员们细化预控措施,编制了一整套保障预案,提前对500千伏田芦线开展红外测温、无人机精益巡检、隐患排查等。“保电期间,每一基铁塔都有专人值守。”李海东说。

“核能动脉卫士”青年突击队队员自主编制了《驻塔值守工作手册》,里面详细注明了值守要求、重点注意事项,并将手册分发给每个值守点的保电人员。自工程开工以来,队员们加强保电特巡。考虑到夜间视觉条件不好,队员们操作4台照明无人机,给夜间施工现场提供照明,抢出了100多个小时的施工时间,协助基建单位提前6天完成了18基铁塔的升高改造和全长110千米导线的更换。

田湾核电站送出通道环境复杂,多数铁塔位于农田、鱼塘、荒地间。遇到道路泥泞、崎岖等情况时,车辆无法进入,队员们需要带着设备徒步前往现场巡检。

2024年2月1日,受强冷空气影响,江苏北部多地出现雨雪冰冻天气。当天2时许,连云港市出现冻雨大风天气。输电线路导线表面结冰后,在强风作用下舞动,可能导致线路跳闸。“核能动脉卫士”青年突击队紧急集合,分成4组开展保电工作。1组队员值守核电重要通道智慧巡检站,监控线路运行情况,其他3组队员特巡通道内的8条500千伏输电线路。队员们扛着10多斤重的红外测温设备,走在泥泞的小路上,及时消除线路设备覆冰,确保线路运行稳定。

两周后,连云港市再次出现寒潮天气。2024年2月14日,连云港出现降雪,气温低至零下4摄氏度。当天夜间,李海东和队员赵曜负责巡检500千伏田徐、田圩、田伊、田芦四条平行线路的1~7号区段。这个区域邻近排淡河的入海口,风速大,气温低。两人每隔两小时就要观测一遍导线覆冰情况。“每基塔、每段线都要仔细观察,不能放过任何细节。”李海东一边检查塔基、塔身和导地线,一边向赵曜叮嘱巡线要点。手电筒和探照灯向50多米的铁塔上方照射,亮光在铁塔部件上不断移动。

“核能动脉卫士”青年突击队队员轮流值守在核电重要通道智慧巡检站,密切关注夜视监控和在线监测装置,随时做好应对线路覆冰舞动的准备。2024年2月14日至18日,队员累计巡线里程达1000余千米,排除通道两侧的异物隐患200余个,应用无人机对线路开展红外测温80余架次。

面对通道内的复杂情况,“核能动脉卫士”青年突击队善于用创新的思路和方法解决工作中遇到的疑难问题。

今年1月1日7时许,通道附近发生一起交通事故,侧翻的车辆需要用吊车救援。队员陈健和赵曜通过铁塔上的视频监控设备发现这一情况后,立即赶往现场监督管控。“高压裸线,隔空放电。八米以上,安全作业。”两人抵达现场前,高空的提醒宣传器已经在提醒相关人员作业时与500千伏线路保持安全距离。这个提醒宣传器由陈健牵头研发。

陈健在工作中发现,通道内不时会出现大型机械作业。考虑到附近有220千伏金港变电站无人机固定机场,他给无人机加装喇叭和具备收音功能的插件。变电站值班人员在可视化监控平台一键派发工单,站内的无人机就能飞到吊车、泵车等大型机械上空并悬停,通过喇叭喊话提醒施工人员安全作业,在队员抵达现场前开展初步管控。

自成立以来,“核能动脉卫士”青年突击队不断升级技防物防设施,部署“发光大字+停车声光驱离+导线夜间警示灯”组合式技防设施,提高通道的夜间防护水平;总结通道内常见的异物隐患类型,分析地膜、无纺布等5类常见飘浮物的出现规律,有针对性地开展管控,实现异物风险隐患主动预控。

2023年以来,“核能动脉卫士”青年突击队累计发现并消除异物悬挂、绝缘子发热等隐患400处。截至目前,田湾核电送出线路已安全运行超5000天。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