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湾核电站电力送出线路航拍图。 青年突击队队员在巡线。 一 江苏连云港田湾核电站有一项规定:外来车辆一律不得进入站内,必须停在大门外的场地。但在2023年12月6日,他们破例了一回。那天8时,田湾核电站大门缓缓打开,一辆黄色的电力抢修车驶入。原来,站内发生紧急情况:一条约5米长的塑料薄膜缠在站内输电线路上,这个隐患可能导致核电站电力送出线路500千伏宿花线发生故障。田湾核电站的工作人员十分着急。若是按常规的危急隐患处理流程,他们首先需要向国家电网有限公司华东分部电力调度控制中心申请宿花线停电,然后由站内检修人员爬上铁塔,空中走线去清除塑料薄膜,再申请恢复送电。这个过程起码要花费一天时间。他们立刻想到了连云港供电公司“核能动脉卫士”青年突击队。这是一支保障田湾核电站电力送出线路安全运行的专业队伍。 接到田湾核电站的求助电话后,青年突击队队长李海东召集队员立刻登车。车子驶出青年突击队营地——田湾核电输电通道智慧巡检站,开往田湾核电站。快要到核电站时,李海东给核电站工作人员打了一通电话,提出:核电站大门口要放行,让装有设备的电力抢修车快速到达现场。对方答应,并说有一位相关负责人站在大门口迎接并带路。 电力抢修车刚停稳,李海东抱起激光异物清障仪第一个跳下车。抬头观察飘飞的塑料薄膜,估算出距离,找准切割点,他和队员架起清障仪。瞄准,射击,一团火球出现,塑料薄膜随即烧断坠落。仅用5分钟时间,他们就解决了问题。要是从接到电话的那一刻算起,全过程他们只用了40分钟。他们的务实高效赢得了核电站工作人员的赞扬。那位带路的相关负责人说:“有‘核能动脉卫士’守护核电站电力送出线路,我们放心。” 中云台山濒临大海,中部山峰高耸,两侧群峰渐渐低矮下去,一直逶迤至海边,像是张开双臂去拥抱大海。山海之间有一大片平地,名叫田湾。2007年,田湾核电站1号机组投入商业运行。核电站发出的电送往长三角地区,输电线路便都集中在中云台山伸出的“右臂”上。在狭长的山体上,建有几十基输电铁塔。输电线路过了中云台山便奔向田野。2023年1月1日,连云港供电公司成立“核能动脉卫士”青年突击队。19名队员均来自输电运检一线,其中党员12人、团员7人,平均年龄30岁。青年突击队要保障核电站电力送出线路安全运行,承担运维中的急难险重任务。 二 2024年12月31日夜,距离田湾核电站约3公里的田湾跨海大桥上人潮涌动。有些人来到桥上燃放烟花爆竹庆祝新年的到来。人越聚越多。对此,青年突击队早有预判,全员上阵。当天下午,他们便在通向跨海大桥的主要路口处悬挂横幅标语:“输电线路重地,切勿乱放烟花,行人与车莫在此停留。”一部分队员则值守在现场灭火设备旁,随时待命。 在田湾跨海大桥与核电站电力送出线路通道之间的荒野里,有一片枯黄的芦苇丛。芦苇丛隐在夜色里,不易被人察觉。突然,一朵烟花炸开后飞溅的火星落下,点燃了芦苇。不一会儿,芦苇丛烧成了一片满是火焰的火床。人们顿时慌了。一名男子突然想到来时路上有灭火设备,立刻转身奔跑。他气喘吁吁奔向守在灭火设备旁的李海东,大叫:“着火了,着火了,赶快去灭火!”李海东说:“知道了,灭火的人已经过去了,谢谢您报信。”男子将信将疑,回到那片芦苇丛边时才发现火已经被扑灭了。原来,青年突击队的队员们一直通过无线电对讲机沟通现场情况,第一时间发现火情并迅速灭火。直到凌晨3时,人们全部离去,电力抢修车才在呼啸的寒风中离开。 用无人机巡检线路是青年突击队的一项重要工作内容。19名队员都是操控无人机的高手。 核电站电力送出线路中有一段输电线路下方是大片田野,田野上有许多觅食的白鹭。青年突击队队员颜磊练就了火眼金睛,能在复杂环境里精准操作无人机,确保不与白鹭碰撞。不过,最让他们头疼的是在铁塔上筑巢的东方白鹳。野生动物救护站在输电铁塔上安装了摄像头,观察东方白鹳的栖息情况。当无人机飞临铁塔拍照时,东方白鹳不但不避,反而会展开翼展达一米的翅膀拍打无人机。无人机迅速躲避。东方白鹳追得无人机绕着铁塔团团转,直到追累了才罢休。 在野外操控无人机巡线,冬天冷,夏天热。2024年夏季,连云港地区干旱少雨,队员们会选择不长草的平地作为“临时机场”。无人机起飞时,旋翼会卷起一团灰尘。一天巡飞下来,队员们的鼻孔里满是尘土。冬日里,寒风在光秃秃的山坡与平坦的田野上没有遮挡。明明身上穿着厚棉袄,他们却像是仅穿了一件衬衫。赵曜是青年突击队里唯一的女队员,身材娇小,心灵手巧,参加工作才四年,已练就一双“铁手”。冬天在野外操控无人机,她从来不戴手套。她曾经尝试过戴棉手套或者夏日防晒手套操作,都不行。冬天,电池消耗得快,无人机滞空时间大大缩短,她必须精准高效地执行操作,才能在短时间内完成一系列预定任务。 中云台山最高峰是推磨顶,山上奇石异洞多,还有黑眉蝮蛇。青年突击队队员常到山里巡线,蛇药是他们随身携带的必备品。队员张志安说,黑眉蝮蛇的毒素会破坏人的神经系统,被咬后需立即采取急救措施,否则会危及生命。山野里人迹罕至。远看,两基铁塔相隔不算远,但铁塔之间既有深谷又有山峰。巡线路上,他们遇到深沟就探下去,遇到高峰就向上攀爬。从一基铁塔走到另一基铁塔,通常需要大半天时间。曾有一位“驴友”在这里迷路,找到一基铁塔,向救援队报告了铁塔的编号才等到了救援人员。不过,青年突击队队员是不会迷路的,他们早已熟悉铁塔附近的一草一木。 2024年12月底,江苏北部出现又一轮寒潮天气,核电站电力送出线路上出现覆冰。为了及时发现与消除线路覆冰隐患,青年突击队队员顶风冒雪巡检线路。巡线路上,泥泞不堪,他们的鞋底沾上了厚厚的一层烂泥,铲不尽,甩不掉。队员李梁溪好几次将鞋都甩飞了。队员徐恒波跌了好几次跟头,衣服上沾满泥水。雨雪天气,行走艰难,可这些年轻人天性乐观。颜磊自嘲:“踩着烂泥,身高突然增高了梦寐以求的三公分呢。”输电线路从田湾核电站出来跨越中云台山,长约7公里。在这次寒潮保电中,19名队员在这7公里长的满是烂泥的巡线路上共走了1200多公里。 三 2024年8月的一天,一架无人机多次携带水箱升到空中,喷水清洗铁塔上的摄像头。输电线路带电导线附近的电场作用使得周围的灰尘也带有静电,灰尘很容易吸附到监测设备的镜头上。可这架无人机像个孩子似的,做事毛手毛脚。起初,它携带一箱水上去对着摄像头一顿猛冲,水很快用完了,可镜头还没洗干净呢。后来,无人机上的出水管口被改小,但是出水太小力度又不够。 如何让无人机快速干净地清洗摄像头呢?青年突击队队员开动脑筋,并申请了创新项目“用于输电线路附属设施清洁的无人机挂载”。那段时间,队员们吃饭不香,睡觉不踏实,一直在琢磨。赵曜从算法入手,改进无人机的图像识别程序,使无人机选定清洗目标后能自动锁定目标。他们又通过近百次反复试验,控制住了水箱出水加压泵的出力大小,最终实现既节约用水又有效清洗输电线路附属设施的目标。 作为一群爱钻研的年轻人,青年突击队队员充分发挥思维活跃、敢试敢干的优势,用一个个小创新解决了实际工作中的大问题。 “这里是施工禁区,请勿在此施工。”前几天,一名外地来的吊车驾驶员听到不知从哪里传来的警示音。他尚未开工干活,只是驾驶吊车来到输电线路下方,怎么会立刻被人发现了呢?他打量四周,除了高高的铁塔,周围空无一人。原来,这是安装在铁塔上的人工智能车辆识别系统自动发出的警示语音。青年突击队在核电站电力送出线路附近的所有道路出入口处的铁塔监测设备上都加装了他们创新研发的人工智能车辆识别系统。当监测区域内有特种车辆出入,识别系统会在后台自动生成记录,根据车辆停留时间以及停车地点等信息自动研判出入车辆是快速通过还是短暂停留、疑似施工等。如系统预判有疑似施工发生,便会发出警示语音。 按照李海东的话说,他们建立起了“空天地”立体巡检模式,以确保核电站电力送出线路的运行稳定性、可靠性和安全性。每个季度,青年突击队会综合分析卫星遥感影像,生成输电线路通道隐患分析报告;每一刻钟,铁塔上的监测设备对周围环境监拍一次,图片传回后台进行数据分析;每时每刻,人工智能鹰眼系统都监控着田湾核电站附近所有道路出入口,实时掌握出入车辆的各种情况;遇到特殊情况,他们还要人工巡检线路。 “我们青年突击队担使命、建新功,把核电站电力送出线路的安全运维任务作为提升青年精神素养的主战场,在日常线路巡检工作中不折不扣完成各种安全隐患处置任务。”李海东说。 田湾核电站电力送出线路已安全运行近5000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