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1日,江苏连云港市遭遇新一轮极端雨雪冰冻天气,国网连云港供电公司组织“核能动脉卫士”青年突击队,对田湾核电500千伏输电通道开展特殊巡视,重点跟踪监测线路覆冰、舞动等隐患处理情况,确保通道运行安全无虞。田湾核电站是目前全球在运在建总装机容量最大的核电基地,其送出通道是全国仅有的2条涉核密集通道之一,最大输送功率652.5万千瓦,每年可向华东地区输送500亿千瓦时的清洁能源。2023年1月,连云港供电成立“核能动脉卫士”青年突击队,承担田湾核电送出重要输电通道的守护重任。这支青年突击队现有队员19名,平均年龄30岁。 主动迎击罕见寒潮天气 田湾核电站通道环境复杂,多数杆塔位于农田、鱼塘、荒地间,道路泥泞崎岖,车辆无法进入,红外测温、接地测量等靠近杆塔的工作必须徒步前往。2023年12月,连云港地区遭遇暴雪冰冻天气,平均气温比历史同期低了8摄氏度。“核能动脉卫士”青年突击队队员顶风冒雪出击,1组留守关注平台告警,3组进行线路特巡。为了及时发现设备覆冰情况,队员们扛着十几斤重的红外检测设备,蹚着泥泞的田间小路行进。“今天的冻雨特别容易产生覆冰,尤其是临近山体、河流的线路。”2023年12月13日7时许,队员李海东和赵曜开始当日巡视。他们负责巡视的区段邻近排淡河入海口,大风、低温现象尤为突出,因此部署了4个观冰点并配置了除冰装置。巡视人员需要每隔2小时观测覆冰情况,确保及时发现隐患并清除。因部分线路穿越乡间小路和刚清过淤的鱼塘,二人返程时裤鞋上裹满了厚厚的泥浆。此轮寒潮中,突击队员们累计巡视里程达1200余千米,排除通道周边异物隐患200余处,检测线夹3000余个、复合绝缘子400余支。 将保供电风险降至最低 为满足核电站远景规划8台百万千瓦级核电机组的能源送出需求,2023年4月30日,田湾核电送出加强工程增容改造工程开工,对田徐、田圩2条线路实施杆塔升高和导线更换。其间,田徐、田圩和田伊3回输电线路需同停2天,田湾核电站2号和4号机组只能通过田芦线送出。一旦田芦线失电,将严重威胁电网和核电站安全。为将保电风险降至最低,连云港供电多方协调,优化施工、操作、保电方案,将停电作业时间由原计划的2天缩减至1天。“核能动脉卫士”青年突击队也成为了保障战斗的中坚力量。2023年5月15日凌晨5时,护航核电保卫战正式打响。“我们编制了一整套保障预案,细化预控措施,提前开展了田芦线红外测温、无人机精益巡检、通道隐患排查等工作,确保线路状态良好。”队员汪帆介绍,突击队还编制了《驻塔值守工作手册》,里面详细注明了值守要求、重点关注事项,分发到每个值守点。在最后投运阶段,队员们分组对新建杆塔进行登杆检查,再用无人机全方位巡视,协助基建单位提前6天完成了18基输电杆塔的组立和110千米导线的更换。 “微创新”解决大问题 “高压裸线,隔空放电;8米以上,安全作业。”2023年9月28日,在500千伏田芦线下方的一处临时吊车作业点,一台无人机悬停在机械上方,不断播放着电力设施保护的宣传提醒。作为一群爱钻研创新的年轻人,“核能动脉卫士”青年突击队敢试敢干。这个“宣传提醒器”的创意就来自队员陈健。2023年7月13日,密集通道内发生一起交通事故,需要使用吊车救援侧翻车辆,陈健和赵曜通过监控发现后,立即赶往现场。“我们到达时,吊车已经开始作业,吊臂距离导线仅有10米。”回想当时一幕,陈健仍心有余悸。那种情况下,随时可能发生碰线事故。当外力破坏等风险发生时,如何提升现场响应速度?陈健和同事们想到了已在日常业务中广泛应用的无人机,开始琢磨对其改造。考虑到附近有220千伏金港变电站无人机固定机场,他们决定给无人机加装喇叭和收音插件。一旦发现通道内有大型机械作业,只需一键派发工单,站内无人机就会飞往现场上空悬停,向施工人员“喊话”警示,在队员抵达现场前起到初步管控作用。2023年11月,为了补充塔上监控设备拍摄间隔期的空白,队员们又设计了电子围栏平台,在密集通道边缘的道路设置监控,动态识别大型机械车牌进出情况,筛查停留在区域内、有作业风险的车辆。这样的创新虽小,却切实提高了运检质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