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7日,国网连云港供电公司自主研发的“流调助手2.0”语音管理应用平台正式上线。“当前疫情仍呈多点多地频发态势,疫情防控不能放松。以前,疫情防控流调工作靠的是人工跑腿、电话沟通,耗时费力,且很难不重不漏。有了这个平台,我们能够通过虚拟电话,实现批量外呼、按键识别、短信提醒、小区风险等级及健康码自动统计等,进而提高公司内部防疫工作的效率和规范性。”该公司综合管理室主任杜云虎表示。 2021年以来,连云港供电公司坚持创新引领发展,营造良好科研生态,着力找准创新发力点和突破口,激发干部员工创新活力,探索创新成果转化应用实践,以科技创新为企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探索沿海“双碳”实现路径 2021年8月16日,连云港供电公司与连云港港口集团联合攻关,合作建设的高压岸电系统投入试运行。该岸电系统容量为6930千伏安,充电功率大,快充2小时即可让国内首艘纯电动拖轮——“云港电拖一号”充满电,满足其一天8小时的作业需求。 “十四五”以来,我国能源转型全面推进,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加快落实。连云港供电公司以进一步增强科技创新引领和战略支撑作用为目标,全力推进重点科技攻关和示范工程建设,探索沿海“双碳”目标实现和新型电力系统建设的路径。 以打造绿色低碳全电港口为重点,该公司在船用岸电技术、港区楼宇能效提升等领域不断探索实践。2021年10月15日,该公司牵头承担的国家电网公司科技项目“储能在岸电系统中规划配置与协调运行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顺利通过验收。该项目完成了包含功率型和能量型储能的综合储能电站在港口岸电系统中的规划配置、电能质量控制、储能与岸电系统协调控制与优化运行等课题,于2021年4月在连云港港口建成由1兆瓦超级电容和4兆瓦锂电组成的储能系统,通过示范验证,探索了未来绿色港口发展的新技术和新模式。 与此同时,该公司积极探索研究新能源大规模发展对县域电网的影响。 灌云县已有新能源装机135.5万千瓦,2021年发电量约13亿千瓦时,为其全年全社会用电量的88%。“‘十四五’期间,灌云地区新能源装机将突破260万千瓦,但其最高用电负荷预计只有80万千瓦。波动性大、随机性强的新能源发电占比不断提高,要求我们必须加快调整传统电网运行模式,转向‘电源、电网、负荷互动’。”连云港供电公司科技互联网部主任岳付昌介绍,作为国家电网公司能源互联网专项试点示范项目之一,2021年11月22日,零碳县域电网示范项目在灌云建成投运。该项目基于省级统一气象服务平台,搭建了覆盖灌云全县的电力气象网格,能够依据气象事件跟踪监测分析预报,精准预测新能源发电功率,进而结合县域电网承载能力,调节可控用电负荷,实现电力发、输、变、配、用等各个环节的互动,有效提高新能源的利用效率。 推动创新攻坚结硕果 不断深化创新平台建设,做好科技创新服务,努力营造良好的创新生态环境,是连云港供电公司推动科技创新的重要着力点。 2021年3月24日,该公司启用占地500亩的自贸区能源互联网创新实践基地,打造了设有核心展示区、转化推广区、职工成果区、会谈签约室和团队入驻区的“融创空间”,并以“融创空间”为载体,搭建“融创基金”支持、成果转化推广、柔性团队攻关、专家青年展示、先进典型选树等5个支持平台,鼓励员工创新创造。 “‘融创基金’是由以往的创新成果转化产生的经济效益、创新奖励等汇聚而成的‘资金池’。针对基层一线提出的有较好应用前景的技术创新需求,或迫切需要迭代升级的创新成果,我们在评审后利用‘融创基金’给予一定的资金帮扶支持。”连云港供电公司人资部主任伏祥运介绍,2021年,一共有4个项目获得了“融创基金”的资金支持。 该公司东部城区供电服务中心提出的“交互式自动无功调压系统研发”就是受益项目之一。“以往,带队搞创新项目,首要难题是缺乏项目启动资金,尤其是实物装置和软件的研发,试制试验、建模检测等环节更离不开资金支持。获得‘融创基金’的大力支持,我们可以放开手脚大干一场了!”团队负责人陈思汉介绍,该装置实物目前已研制成功,完成调试后预计5月份就可以投入使用。 解决资金不足的创新困境的同时,连云港供电公司还推动组建柔性团队,目前已组建科技创新柔性团队11个,形成创新创造活力充分迸发的生动局面。 2021年12月27日,该公司基于柔性团队建立的沿海电力基础设施智能化工程研究中心被认定为江苏省工程研究中心,搭建起了对沿海软土地基基础、深海风电基础、电力工程建设运营系统集成化和管理智能化的柔性团队攻关平台。 不仅如此,连云港供电公司还着力为科技创新做好服务,建立“连电新动力创新事务所”线上平台,让科研人员轻装上阵。 今年2月初,“连电新动力创新事务所”平台上发布日内瓦国际发明特别展正在征集参展项目的消息后,该公司软土地基、土建预制和物资履约等研发团队纷纷提出参展意向。 “对我们团队来说,怎样报名参展、参展的费用哪里来、成果的英文视频如何译制等,都是现实问题。”软土地基项目组的祁昊说,“‘连电新动力创新事务所’平台服务团队邀请中国电机工程学会权威专家,帮助我们对项目创新点进行提炼,锤炼打磨参展的英文材料,并耐心解答参展申报中遇到的疑问,协助我们团队参展视频的拍摄和英文配音,让我们省了不少精力和时间。” 打通优势成果转化路 2021年12月21日,连云港市海州区创赢商业街10千伏线路工程竣工。该工程运用连云港供电公司配电网工程土建预制装配技术,与传统浇筑作业相比,施工周期缩短了40%,现场施工人员由25人减至10人。 这是该公司创新成果转化应用场景之一。该公司将配电网土建工程所需的四通井等实施工厂化预制、成套化配送、装配化施工,不仅可以大大提高施工效率,而且降低产品全寿命周期成本10%以上,在提质增效、降本增收、节能环保等方面成效显著。2021年,该项目团队还围绕配电网工程土建预制装配,研发了耐腐蚀复合材料预制技术,解决了传统钢筋混凝土防腐蚀性能差、维修成本高的问题,使得项目具备更广泛的推广应用空间。 2021年,连云港供电公司聚焦成果孵化转化的“痛点”,积极探索建立以需求为导向的基层创新成果培育转化机制,加快推动创新成果的孵化推广,配网土建预制等技术成果转化销售额突破2000万元。 不仅如此,该公司还在标准制定方面取得了突破。2021年9月,由该公司牵头编制的《配电网土建工程混凝土预制构件施工及验收规范》《注浆式螺旋桩基础设计与施工规范》等4项中国电工技术学会团体标准正式发布。 此外,连云港供电公司于2021年3月24日专门成立“连电知产培训基地”,全面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截至目前,已培养持证知识产权师和专利代理、技术经理人共11名,并组成“知产精灵”柔性服务团队,为创新项目安排专属的知识产权“特派员”,全程跟踪参与项目立项、专利申报、成果转化等流程。 据统计,2021年,该公司完成专利申请140件,获专利授权72件,专利申请量、授权量均比上年度增长80%以上,并完成了10项成果转化,实现技术输出收益86.13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