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电力这十年②】经纬纵横 骨壮筋强

发布日期: 2022-10-13 信息来源: 省公司网站

长距离、大容量输电的特高压工程由一个直流增至“一交四直”五个,500千伏主干网架由“四纵四横”发展为“七纵七横”,110千伏及以上变(换)电总容量由3.5亿千伏安增至6.6亿千伏安;新增和改造老旧中低压线路25万千米,户均配变容量翻了一番、由2.95千伏安增至5.84千伏安;率先告别“低电压”和“卡脖子”,供电能力全国领先……

这是2012年底至今的十年间,江苏电网高质量发展的亮丽成绩单。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网江苏省电力有限公司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瞄准“受得进”“并得上”“落得下”目标,大力推进电网建设,建成了以“一交四直”特高压和“七纵七横”500千伏电网为骨干网架、各级电网协调发展的坚强智能电网,支撑着远距离、大规模清洁电力入苏和装机容量翻番的省内发电机组并网以及最高负荷增幅达81%的全社会用电,为谱写“强富美高”新江苏建设新篇章贡献了电网力量!

建成5个外电入苏“高铁”通道

“能源电力保供工作事关经济发展全局和社会稳定大局。我省能源资源禀赋匮乏,环境承载能力弱,能源消费基数高,面临的保供挑战非常严峻,需要在省内充分挖潜的基础上,通过特高压积极引入区外来电,多向发力,多措并举。”国网江苏电力发展策划部主任程亮表示。

锡盟—泰州±800千伏特高压直流工程泰州换流站

2012年12月,四川锦屏—江苏苏州±800千伏特高压直流工程全面投运,成为当时世界上输送容量最大、送电距离最远、电压等级最高的直流输电工程,江苏由此开启特高压时代。该工程的额定功率达720万千瓦,超过苏州地区当年调度用电最高负荷的1/3。十年来,该工程已累计向江苏输送超过3000亿千瓦时的四川清洁水电。

 “一批特高压交直流重点工程的建成,让跨区跨省优化配置电力资源成为可能。”程亮介绍。2016年至2017年,安徽淮南—江苏南京—上海1000千伏特高压交流工程、山西雁门关—江苏淮安±800千伏特高压直流工程、内蒙古锡盟—江苏泰州±800千伏特高压直流工程相继建成投运,安徽两淮地区的煤电和山西北部、内蒙古锡盟的“风、光、火”能源源源不断送入江苏。

到了2019年9月,江苏特高压网架结构得到进一步完善。9月26日,1000千伏淮南—南京—上海交流特高压输变电工程苏通GIL综合管廊建成投运。淮南—南京—上海工程由此与已投运的淮南—皖南—上海特高压交流工程合环运行,形成贯穿皖、苏、浙、沪负荷中心的华东1000千伏特高压交流环网。这不仅大幅提升了江苏接纳区外来电能力,而且有效提升了华东电网特别是江苏电网的供电可靠性。

白鹤滩—江苏±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线路

在今年电力迎峰度夏的关键时刻,我省再添一条区外来电大动脉。7月1日,白鹤滩—江苏±800千伏特高压直流工程投产。至此,江苏形成“一交四直”特高压受电新格局。这一电力“高铁”通道的及时投运,支撑了今夏用电高峰外电入苏规模再创历史新高。

构建省内“电力高速公路网”

6月13日,500千伏泰州凤城至无锡梅里线长江大跨越工程两基世界最高输电铁塔间跨越长江的全部导线和光纤复合架空地线架设完成。

凤城至梅里输电线路工程起自泰州500千伏凤城变电站,止于无锡500千伏梅里变电站,是江苏境内第6个穿越长江的高等级电力通道。“工程计划2023年投运,将有效提升我省‘北电南送’长江断面输电能力。”江苏省送变电有限公司输电施工第一分公司总工程师马龙介绍。

500千伏凤城至梅里线长江大跨越工程

我省南北发展差异明显,苏南是用电负荷中心,用电量约占全省近六成,并且十分依赖“北电南送”。为此,早在2012年前,我省便陆续建成了扬州江都至常州晋陵、南京秋藤至秦淮、泰州泰兴至无锡斗山及南京三汊湾至龙王山等4条500千伏“北电南送”过江输电通道。但受电源布局及负荷分布影响,过江输电能力仍需不断提升。怎么办?

首先,利用原有过江输电通道增容。

最先“焕发新生”的是500千伏江都—晋陵双线。2017年5月,该线路在运行近30年后完成增容改造,江苏500千伏“北电南送”过江输电能力由此从约900万千瓦提升至1100万千瓦左右。

其次,新建高等级过江输电通道。

2019年9月,苏通GIL管廊工程建成投运,不仅自身将江苏“北电南送”过江输电能力大幅提升700万千瓦,而且使得江苏500千伏“北电南送”过江断面潮流向500千伏过江东通道挤压的局面有所改善,潮流分布更为均衡,从而使过江输电能力整体再提升100万千瓦以上。

苏通GIL管廊工程

对于苏北尤其是沿海地区来说,大规模风电、光伏发电以及核电等清洁能源并网对500千伏网架加强提出了新要求。“‘十三五’期间,我们全力推进电源配套电网工程建设,建成了以500千伏沿海二通道、田湾核电送出为代表的一揽子电网项目。”国网江苏电力发展策划部主网规划处处长汪惟源介绍。

2021年12月23日,江苏电网沿海第二输电通道工程整体竣工投运。该工程是我国最大规模海上风电并网工程,包括通海、射阳、丰海三大枢纽站及全长350千米500千伏双回输电线路。它的投运,每年可向长三角地区多输送清洁能源近300亿千瓦时。

十年间,江苏500千伏区域电网从“四纵四横”发展到“七纵七横”,500千伏变电站从48座增加至75座,变电容量翻了一番多,由7500万千伏安增至近1.7亿千伏安;220千伏电网分区由22个增加为31个,变电站由482座增加为779座,形成了以多个电源为主供电源、安全可靠的环网结构,分区间互联互通,覆盖全省的网格型“电力高速公路”成型,事故支援、负荷转供、互济备用的能力进一步提高。

畅通城乡供电“毛细血管”

今夏罕见高温下,家住扬州运河东郡小区的刘瑗奶奶相当淡定:“空调一直开着。停电?不担心。”

刘奶奶的“底气”源于十年来国网江苏电力持续完善如“毛细血管”般的配电网络。

2012年,国网江苏电力在扬州率先启动“一流配电网”试点建设,创新提出配电网网格化单元制规划方法,随后陆续启动了苏州、无锡两个地区“一流配电网”建设和管理示范区项目。

数据显示,2021年,扬州中心城区、一般城区、农村的户均停电时间分别为33分钟、1.69小时、3.35小时,中心城区的供电可靠率达到法国等欧洲发达国家水平。

“将畅达的经络延伸至每一个发展肌体,江苏配电网发展所追求的不仅是技术指标上的世界一流,更是用户体验上的润物无声。”国网江苏电力设备管理部副主任陈辉说。

公司开展10千伏不停电作业

得益于配电网网架日益坚强及不停电作业技术日渐成熟,2019年,国网江苏电力全面推动配网作业方式向不停电为主转变。2020年7月起,南京河西中央商务区、新街口、江北新区及苏州工业园区核心区等重点城市核心区域逐步取消了计划停电。这意味着,除非发生电网故障,区域内的所有用电客户都不再会被停电。

畅通的“毛细血管”不只属于城市,也泽被广袤乡村。

十年前,每逢新春佳节,从外地打工返乡或在当地从事加工业和养殖业、种植业的村民集中在镇区或购或建新居,用上空调、电热水器、微波炉等大功率家电,使得用电需求快速增长,造成了“低电压”,形成了电力“春运”。

“针对城镇化进程加快,‘低电压’问题在局部地区时有发生的情况,公司坚持‘发现一起,治理一起’的动态治理模式。”陈辉告诉记者,“当月发生的‘低电压’问题当月整改,不涉及配变新增布点的‘低电压’半月内整改完毕,涉及配变新增布点的一个月内整改完毕。”

2014年,国网江苏电力在国家电网系统率先全面消除“低电压”;2015年,巩固“低电压”治理成果,率先全面解决配网“卡脖子”问题。

2016年,国网江苏电力启动新一轮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工程。至2017年7月,提前3个月完成794个小城镇和中心村电网改造升级任务,实现动力电“户户通”;至2019年底,提前一年完成新一轮农网改造升级工作目标,供电能力和服务水平明显提升。

公司员工巡视乡村养殖用电线路

2020年,国网江苏电力加快推进配网网架结构优化升级,结合田园乡村、美丽宜居乡村建设,重点推进苏北农村集中居住区配网补强,改善苏北农村人居环境。2021年,加快城市老旧小区配套电网改造,提升城市老旧小区用电体验。

对比2021年底和2012年底的配网数据,十年之变一目了然:全省110千伏线路总长增长了50%,由2.7万公里增至4.1万公里;城区用户平均停电时间由2.99小时降至2小时,农村用户平均停电时间由10.19小时降至4.25小时。

今年起,国网江苏电力配网建设再迈新步伐:针对能源消费方式变革、配网从单一供电向多元化接入转变的实际,以提升供电可靠性为主线,研究制定高质量推进城市配电网建设实施方案,结合区域经济发展需求和“十四五”规划安排,因地制宜建设国际先进型和发展提升型城市配电网,推动全域城市中心城区配电网达到国际一流以上水平。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