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走基层】盐碱地里建绿电桥头堡

发布日期: 2024-02-28 信息来源: 江苏齐天电力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2月24日,正月十五元宵节,6点,黄海之滨的连云港板桥工业园内飘着雪花,52名建设者在零下3摄氏度的低温下,清理积雪、敷设电缆、排布支架、安装放线设备,他们正为中核田湾200万千瓦滩涂光伏示范项目升压站配套工程有条不紊地忙碌着。当天,是该工程春节后全面复工的第一天。

中核田湾200万千瓦滩涂光伏示范项目是全球首个“核热光储”多能互补示范项目,也是全国最大单体光伏发电项目,建成后每年上网电量可达约22亿千瓦时。

配套升压站工程位于中核田湾200万千瓦滩涂光伏示范项目西侧,总用地约157亩,光伏发电将先输入升压站,经升压处理后送出,分别接入连云港220千伏和110千伏电网。

想要支撑全国最大单体光伏发电项目并网,配套升压站需要的设备量不言而喻,施工量很大。正是如此,该项工程建设已持续了14个月。

寒风刺骨中复工 热火朝天

复工第一天,记者跟随工程安全经理赵蔚然来到施工现场,发现路旁被扫起的雪堆中还有节后鞭炮和烟花的点点碎屑,但逐渐褪去的节日氛围被施工现场锤砸钉响的作业声取代。

“支架全部就位,开始放吧!”在升压站工程西南角的一处电缆敷设现场,猫着腰从电缆沟内站起来的信号工,向不远处的同事发出了敷设信号。赵蔚然告诉记者,现场3个区域都在进行电缆敷设作业。6名电力工人喊着号子配合使力,口中呼出的白气整齐划一,将碗口大小的10千伏电缆顺着电缆盘转动方向慢慢引出,在两个地面滑轮的助力下,被送到了一旁电缆沟处。在将电缆头与已施放好的电缆网套做好连接后,电缆被钢绳牵引着一点点拉入电缆通道。

“现在是一次电缆和二次电缆集中敷设阶段,在这之前刚完成一、二次设备及电缆支架的安装工作。我们敷设完成后,紧接着就要进行设备调试,以保证设备安全稳定运行。”赵蔚然说到。

盐碱地里建地基 暗藏玄机

将视角从敷设电缆的现场挪开,在施工现场,记者看到了矗立在盐碱地上的主控楼(投运后,这里是运维人员开展远程监测和遥控设备的场所)和56座储能电池舱。项目总工周明志告诉记者,看似普通的一座座楼房,在建设之初却给建设者们带来了很大的麻烦。

“我们现在脚下的位置,原本是一片水塘,我们是用了49万立方米的土回填,才有了现在脚下的地基。”周明志说。

因海淤泥的土质软榻、土壤腐蚀性大,项目勘察人员和专家组、设计方商讨,决定舍弃常规的管桩施工方案,改用承载力更强、防腐性更高、安全性更优的方桩,以保证升压站的地基足够安全牢固。

“当时打桩是个精细活。”周明志告诉记者,打桩前,每一根方桩的布点都需要通过北斗卫星定位系统确认,然后通过水准仪测量桩顶标高,确保同一区域开挖后在同一水平面;打桩时,要通过两台经纬仪,控制方桩的垂直度,保证方桩打准打牢。

“独木桥上”吊重物 时时小心

位于升压站最西角的储能电池舱,在春节前夕完成了第一阶段吊装。整个工程被吊物包括60台交流变压一体机和120台电池舱,每台分别重16.5吨和35吨,最大起升高度5米。

俯瞰储能电池舱吊装场地,四周既无建筑,也没有临时电力线路和各类管线。安全经理赵蔚然却说,再完美的施工环境也不能掉以轻心:因吊装路径紧靠电缆沟,操作时必须多加小心,确保电缆沟安然无恙。因此“支撑加固”成为吊装推进的关键词。

去年11月15日,第一个储能电池舱开始吊装。根据前期方案,周明志和同事对吊车支撑点做了特殊加固,将吊车支腿安排在电缆沟里,并通过在支腿处地基交叉摆放6层枕木、10公分厚的钢板等加强处理,加大受力面积,确保吊装过程中电缆沟安然无恙。

赵蔚然回忆道,由于吊机等总重超过300吨,还刮着海风,吊装过程很慢,一个电池舱从开始吊装到就位大约要一个小时,“我们几乎全程目不转睛地盯着,眼睛被海风吹得通红”。

据了解,升压站工程整体将于6月30日竣工,待海上光伏项目投运后,每年约22亿千瓦时的绿电将从这里送向千家万户。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