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智慧农田到百姓餐桌——国网江苏涟水供电助力粮食生产赋能乡村振兴 6月25日,在江苏涟水县黄营镇的一处田间,国网涟水县供电公司黄营供电所的两名工作人员正在对打水站的线路进行巡视,确保水稻插秧期间打水用电安全可靠。 从秧苗下田到米饭飘香,从麦种入土到面条出锅,当晶莹的稻米与金色的麦粒沿着“全电化”产业链奔向千家万户,稳定可靠的电力供应正深度融入现代农业体系。在这场守护“中国饭碗”的接力赛中,国网江苏涟水供电公司以“全链条、零距离”的电力服务深度融入稻、麦生产各环节,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能。 农田里的“智慧守望者” 时间倒回一个月前,在涟水县陈师街道陈师居委会田头,种粮大户乔林中通过手机数字农业与智慧农业APP,查看麦田里的土壤湿度以及病虫害发生状况。 乔林中说,通过开展数字农业与智慧农业基地改造,现在通过手机就可以控制田里的远程监控系统,动态监测墒情、苗情、病虫害情及灾情。还能根据田间虫病发生状况,用植保无人机进行精准防治,让种植技术变得既精准又轻松。 近年来,涟水县围绕建立全国农业科技现代化先行县目标,通过推广数字农业与智慧农业技术,实现农业生产智能化管理,让大数据为农业赋能,驱动农业生产向智能化转变。 为保障数字化农田日常管理中的可靠用电,涟水供电针对数字农业特点和日常管理需求,通过实施“网格化电力管家”服务,为特色农田架设专用线路、改造配电变压器等,并通过无人机和人工相结合的方式,为田间的气象、墒情、水情等监测系统用电提供保障,实现稻麦从种到收全程数字化管控,加速促进优质农业提质增效。 灌溉期的“电力及时雨” “前段时间的持续干旱,给即将进入灌浆期的小麦生长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幸亏供电所及时增装了水泵用电线路,解决了我的燃眉之急。”提及此前申请灌溉用电后,陈师供电所当天即完成了电表安装的经历,乔林中赞不绝口。 涟水县现有耕地150余万亩,为提升农田供用电能力保障和服务水平,针对今年春季持续干旱无雨情况,涟水供电主动对接县农业农村局,动态掌握全县高标准农田项目情况,组织各供电所深入开展未通电项目核查,并联合16个镇(街道)政府协助摸排,切实掌握实际情况。 针对未通电的高标准农田项目,涟水供电建立高效协同机制,开辟农田接电绿色通道,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加班加点,如期完成了2024年高标准农田全部通电的任务,为农田灌溉生产奠定了基础。 “麦收过后,紧接着就是水稻栽插,用电打水灌溉需求更大,我们已经组织精干力量严阵以待,随时满足客户的用电需求。”涟水供电农电综合管控中心主任王卫健表示。 粮仓里的“智能恒温计” 6月5日,在涟水县大东粮食有限公司5万吨现代化粮食仓库,15个恒温仓的智能控温系统正平稳运行。“小麦储存需保持14摄氏度以下,稻谷含水量要精准控制,断电1小时就可能造成严重损失。”粮库负责人刘爱建介绍。 眼下正值小麦收储的关键时期,为保证粮库供电稳定,涟水供电为其量身打造大容量专用变压器和柴油发电机的双重保障体系,并运用红外测温技术开展线路定期巡检、供电所台区经理全程跟踪用电需求的服务模式,确保粮食存储安全。 而在位于涟水县食品产业园的“涟水大米”生产车间,色选机、抛光机等精密设备高效运转,工人们正紧张有序地忙碌着。“我们的生产融合了生态化种植、智能化管理和产业化运营三大体系,形成‘从稻田到餐桌’的全链条品质管控。”江苏涟水大米实业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说。近年来,涟水大米凭借“软、香、糯、甜”的极致口感,已成为长三角中高端消费市场的口碑之选,尤其适合追求健康品质的家庭主食升级。 针对“涟水大米”全产业链发展模式,涟水供电全面做好产业生产过程中育苗、灌溉、烘干、存储、生产等全环节的“管家”式服务,并加强日常生产中农用电动机械的配套运维管理和技术支撑,通过专业技术优势助力地方特色农产品发展壮大。(丰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