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拥有了一辆电动汽车,那么如何找到合适的充电桩将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 最近,江苏省苏州市姑苏区仁恒江湾雅园小区的地下停车场来了一个共享充电机器人,当电动汽车车主停车扫码后,停车场顶部的轨道机器人就会“抱着”充电桩到达车位上方的电源插座并自动连接,车主取下充电枪与电动汽车充电口连接即可充电。 这种充电模式改变了以往“车找桩”的局面,同时节约了场地及投资,只需部署少量机器人,即可满足停车场较大范围停车位的充电需求,而且该充电桩可以根据区域实际负荷情况动态调节输出功率,可以广泛应用于公共商场、住宅小区等场所。 绿色出行是一种环保健康的生活方式,也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必由之路。近年来,我国新能源汽车数量持续增长,据公安部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6月底,全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超过1001万辆,占汽车总量的3.23%。 新能源汽车的快速增长带来了旺盛的充电需求。传统的充电桩因为占地面积大、投资成本高、灵活性不够等问题,很难满足用户的多元化需求,类似共享充电机器人这样的智能充电技术必须尽快跟上。 今年1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等多部门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提升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服务保障能力的实施意见》,提出鼓励推广智能有序充电,加快车网互动技术创新、试验测试与标准化体系建设,积极推进试点示范,鼓励大功率充电、无线充电、自动无人充电等新技术新模式发展。 交通与能源行业是我国碳排放“大户”,充分发挥充电设施交通与能源桥梁作用、加强车网高效互动、提升清洁能源消纳对于服务“双碳”目标,推动新能源汽车融入新型电力系统具有重要意义。国家电网大力发展充电基础设施,积极推进技术标准创新,聚焦大功率充电、换电以及V2G等技术领域,推动新能源配套设施的建设,推进车网双向互动、充换电设施、分布式储能等标准体系的修订,推动行业标准向国家标准、国际标准转换。 充电时长是很多车主焦虑的话题,尤其在节假日期间,高速公路充电排队长让很多车主“望桩兴叹”。破解充电焦虑离不开技术创新。目前,国家电网创立并统一了充电设施和充电设备的标准,并推动中国充换电标准与美国、日本、欧洲的标准共同成为4大标准,发布《电动汽车ChaoJi传导充电技术白皮书》,联合推出ChaoJi新一代大功率充电技术,未来有望实现“充电10分钟、续航400公里”。 科技赋能,让出行更美好。随着智能充电技术的不断发展,用户的充电体验将不断提升,新能源汽车产业将更好更快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