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5日,天合光能股份有限公司盐城基地提交8.79兆瓦屋顶分布式光伏项目并网申请之后,国网盐城供电公司电网规划专职程士东将相关信息导入“网上电网”平台,利用平台上的数据地图、网架结构布局图等信息,仅用2小时就完成了光伏接入方案的编制。“原先,要对接多个专业,了解相关数据,并现场查勘,花一周时间才能编制好方案。”程士东说。 电力大数据共享应用,加速了光伏项目并网,也拉动了光伏制造企业加速发展。得益于此,党的十八大以来的10年间,天合光能生产的光伏组件出货量翻了20倍,累计突破100吉瓦。 这是江苏能源变革赋能产业发展的一个缩影。在国家产业政策和市场需求驱动下,10年来,江苏紧紧抓住能源体系深刻变革机遇,积极推动能源结构优化,以此带动新能源和电力装备产业发展能力持续增强、产业升级进程不断加快:新型电力装备先进制造业集群入选“国家队”,特高压设备及智能电网、晶硅光伏、风电装备等产业链迈入了国际中高端水平。 “风光”无限 产业注入新动能 2021年12月25日,亚洲首个海上风电柔性直流输电工程正式投运。3个海上风电场的265台风电机组所发电能通过该工程源源不断送进江苏电网。 从海上到陆上,这些风电并入电网采用的±400千伏直流海缆由江苏中天科技海缆股份有限公司研制并敷设施工。 2012年,中天科技开始布局新能源。次年,由其全资子公司中天光伏承建的南通经济技术开发区15万千瓦分布式光伏项目入选国家首批分布式光伏发电示范区。经过10年发展,中天科技已形成新能源、海洋、电网、通信、新材料等多元化产业格局,营业收入从2012年的58亿元增至2021的462亿元,增长了近8倍。 如东风电发展“从零起步”,风电装备产业也“无中生有”。包括中天科技在内,风电产业在如东产生集聚效应,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产业链,整机、叶片、海缆电缆进入成熟期,奠定了产业做大做强的基石。2021年,如东风电规模以上企业总产值达625亿元,比上年增长69.6%。 再放眼南通,至2021年底,新能源装机已达911万千瓦,占全市总装机的56.1%。该市也由此成长为我国海上风电产业发展的“主力军”,现有新能源规模以上企业91家,其中风电56家、光伏35家,产业链初具规模。 在国家政策支持不断加码下,这十年,江苏新能源发展突飞猛进,新能源产业发展变化巨大:全省光伏、风电装机分别由2012年底的43万千瓦、193万千瓦猛增至2021年底的1916万千瓦和2234万千瓦,给风电和光伏发电制造两大产业链的迅速壮大注入了强劲动能、插上了腾飞翅膀。2021年,全省硅片、晶硅电池及晶硅组件等产量分别占全国的38.5%、38.8%和49.1%;光伏产业完成营收3305亿元,增长24%;13个省辖市中有10个市的营收超过百亿元,涌现了常州天合光能、无锡上机数控、苏州协鑫集成等一大批龙头企业。 与此同时,江苏在风电领域也形成了以整机制造为核心,以发电机、叶片、齿轮箱、轴承、塔筒等关键零部件制造以及安装运维服务等全方位支撑的风电产业链。到2021年底,全省共有风电主要装备企业达300多家,江苏金风科技、远景能源、九鼎材料等一批企业发展成了国内风电领域的知名品牌。仅盐城大丰区就已落户风电装备、配套及运维企业近30家,大丰风电产业园已成为国内最大的全产业链海上风电装备特色产业园区。 电网升级 装备制造增势猛 7月1日,白鹤滩—江苏±800千伏特高压直流工程竣工投产。该工程不仅每年可送电江苏300多亿千瓦时清洁电能,在推动江苏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加快实现“双碳”目标中发挥重要作用,而且带动了上下游产业链发展。 “南瑞继保作为工程主要的一次、二次设备供应商,提供了包括全新一代混合直流控制保护、换流阀、可控自恢复消能装置以及一体化在线监控系统等核心装备,保障了这条西电东送‘高铁’的通畅。”南京南瑞继保电气有限公司党委书记严伟介绍。 根据投资估算,白鹤滩—江苏输电工程增加输变电装备制造业产值约180亿元,带动电源等相关产业投资约1000亿元,由此增加就业岗位超过2万个。 大到特高压电网关键技术突破,小到配电网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在电力各个环节频现江苏智能电网制造企业的身影。10年来,江苏坚强智能电网的建设发展为产品技术先进、竞争力强的江苏智能电网产业提供了有力支持,而智能电网产业发展,推动了高压设备、绝缘材料、电力电子等高端装备国产化,解决了一大批“卡脖子”问题。 数据显示,2013年以来,国网江苏电力每年用于坚强智能电网建设的投资超过350亿元,居全国省级电网前列。 与之相应,南京市新型电力(智能电网)装备集群入围国家首批15个先进制造业集群。据省先进制造业集群联盟理事长、省可再生能源行业协会秘书长施新春介绍,经过多年发展,南京已构建了以中国(南京)智能电网谷为主要载体,以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江北新区为两大发展片区的“一谷两区”产业格局,覆盖发、输、变、配、用、调度、通信、综合能源服务、电力网络安全等九大环节,整体实力居全国首位。集聚了国电南瑞、国电南自等1900多家企业的南京市智能电网产业链2021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200亿元,其中主导产业产值全国占比超50%,营收比2012年增长约4倍。 在享有“世界变压器之都”称号的常州,2021年智能电网产业链实现产值538亿元。上上电缆阻燃电力电缆、工业及医用高压直流电缆等填补国内空白;华鹏变压器研制成功世界首台容量最大的干式变压器以及海上风力发电用机舱安装变压器;安靠500千伏电缆连接件打破国外的长期垄断,推动了中国电缆工业由高压到超高压的跨越。 在扬州,新型电力装备产业是重点培育的3个千亿级产业集群之一,集聚电线电缆、智能变配电、高电压实验装备等领域规上企业近400家…… 据悉,“十四五”期间,江苏计划建设500千伏输变电工程51项、220千伏输变电工程300余项,可拉动全省上下游产值近万亿元,带动江苏制造业不断发展壮大。 服务贴心 助企发展添动力 8月16日,协鑫科技旗下的徐州弘元新材料新能源产业一体化项目建设基地,十几台大型吊机正在安装厂房钢架,拔地而起的钢架结构雏形初现。 项目建设初期,企业确定用电需求后,国网徐州供电公司即成立由营销、设备、物资等专业人员组成的工作专班,从现场勘查到最终送电仅用了35天,同时为项目后续投产的正式用电提供了“三零三省”服务。 早在2006年,协鑫科技就在徐州建立颗粒硅生产基地。从最早的10千伏线路供电,到如今4回220千伏输电线路、容量为54万千伏安的主受电设备直达生产基地,徐州供电公司始终将贴心服务送进企业,坚持每年为其滚动修编供电服务方案,定期走进企业开展变电运检、调度专业培训等。 今年6月,协鑫科技年产3万吨FBR颗粒硅项目在徐州投产,其徐州生产基地由此成为全球最大的单体颗粒硅研发与制造矩阵。该基地年产多晶硅由10年前的5000吨增至7万吨。 除了享受到“点对点”靠前服务带来的便捷,很多制造业企业还通过入驻园区,得到“特快电力”带来的福利。 在盐城,当地打造以新能源产业为主的零碳示范区。2020年4月,盐城正泰新能源有限公司落户园区,盐城供电公司知悉后,迅速组建专业团队,为其量身定制供电服务方案,并综合考虑疫情防控要求,运用线上综合服务平台,通过“非接触式”服务为企业提供便捷高效的电力接入服务。 2021年,盐城供电公司成立“交钥匙工程”党员突击队,全过程跟踪服务天合光能(盐城大丰)有限公司110千伏变电站工程的土建、设备采购、施工、试验调试等,助力天合光能盐城基地实现当年建设、当年投产、当年收益。 多快好省的供电服务,也为省内新型电力装备先进制造业企业发展提供了动力支撑。企业创新发展又推动了电力高质量发展—— 连云港中复连众公司在不到一年里,先后研发出4款总长超百米的风机叶片; 中国海装江苏公司成功研制5兆瓦海上风电机组,率先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 天合光能光伏科学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自主研发的电池最高效率达到25.5%,创造了大面积产业化n型单晶硅i-TOPCon电池效率新的世界纪录; 国电南自实现区域新能源远程集控系统核心软硬件产品的国产化全替代,整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伴随着技术的迭代式突破,新能源发电成本不断下降,推动了我省新能源快速发展、能源结构持续优化。如今,新能源在全省发电总装机中的占比由2012年的6.83%增至3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