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电力这十年⑤】澎湃电力照亮希望田野

发布日期: 2022-12-14 信息来源: 省公司

在国土面积占全国1.1%的江苏,粮食产量连年稳定在700亿斤以上,约占全国粮食年总产量的5.4%,牢牢端稳了全省8500万人的饭碗,成为支撑全国粮食安全的重要保障!

据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中国农村发展报告(2022)》披露,在全国13个粮食主产区省份中,江苏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20年以24198.5元居首位,超过全国平均41.3%,与2013年相比增幅高达79%,成为江苏农村发展的一张金色名片。

而粮食丰收、农民增收的背后,是电力的久久为功。党的十八大以来,国网江苏省电力有限公司以坚强电力保障和暖心供电服务,助力全省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

电连万家 夯实基础奔小康

党的二十大召开之际,在北京举行的“奋进新时代”主题成就展上,江苏单元橱窗里一组来自徐州贾汪区马庄村的香包组成一个“富”字,讲述着这座村庄从昔日采煤塌陷区蜕变而来的小康生活。

党的十八大之后,当地实施生态修复重建和经济转型,顺势拓展以手工香包等项目为主的文旅产业。国网江苏电力积极配合马庄村发展需求,先后投资219万元对该村实施电网改造升级工程,为其通过招商引资、自筹资金等陆续建成的16家核心企业提供了可靠的电力保障。

随着马庄香包声名鹊起,生产订单逐年递增。2018年2月,国网徐州供电公司接到诚如香包产业园扩建增产的用电申请,当即派员赴现场勘查、制订供电方案并协调办理用增容手续,仅用2天就完成了厂房内外供电线路的敷设。

“供电服务的水平和效率真高。我们能有今天的稳定发展,离不开供电人的用心帮助。”诚如香包产业园负责人厉慧卿说。扩产后,产业园还新建了电气化草药种植大棚、香包培训基地等。香包产业链延伸开来,当地的文旅产业火热起来,村民的钱包也鼓了起来。

马庄只是素有“鱼米之乡”美誉的江苏农村众多因电获益的村庄之一。作为粮食大省,江苏粮食种植面积连续十年稳定在8000万亩以上。而农业生产特别是农田排灌须臾也离不开电力。为此,近十年来,国网江苏电力建设改造农村电网的投入每年超过100亿元,全面消除了农村电网的供电“卡脖子”“低电压”问题,并于2016年在全国率先实现了自然村全部通上动力电。据统计,仅“十三五”期间,就累计为全省农村新增配电变压器7.7万台,新建和改造10千伏线路22万公里。到2021年,全省农村用户平均停电时间由2012年的10.19小时降至4.25小时。

常熟市海虞镇的许宝根就是在电力支持下,从七峰村这个曾经只有一家砖瓦厂的“穷村”富起来的农民之一。党的十八大后,七峰村委会整合种植大户成立农业合作社,许宝根经营的虞盛农产品专业合作社规模最大,还逐步扩展至覆盖海虞镇所属7个村的2万亩水稻基地。

2018年国庆前,许宝根引入一批粮食电烘干设备,却发现电不够用,便在海虞供电所国庆期间走访时作了反映。该所随即安排电工放弃假日休息赴现场勘查,最终确定由合作社附近的10千伏郑桥线延伸四档高压线至合作社,并建议其新上一台400千伏安容量的配电变压器。从其10月8日提出正式申请到成功送电仅用了8天,为合作社稻谷烘干、抢抓新米上市提供了有力保障。

如今,依托强劲的电力支撑,虞盛合作社的47台专业烘干设备有序运转,日处理粮食总量达550吨,12台恒温恒湿设备日夜守护储备仓库,确保稻米干燥优质。近年来,该合作社销售收入年年攀升,年获利超过200万元。

电助农业 点亮乡村发展路

十年来,既是工业大省、也是农业大省的江苏,现代农业发展迅猛,在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道路上行稳致远。国网江苏电力持续聚焦农业产业化用电需求,大力实施“百镇千村”乡村电气化提升工程,打造与现代农业、美丽宜居乡村、乡村产业融合发展相适应的新型乡村电网,同时迭代升级电能替代新技术、新产品,高效服务现代农业产业园、水产养殖合作社等建设,确保电力服务满足和支撑乡村发展的新需求。截至2022年9月,已推动完成乡村电气化项目11852个,新增用电容量72.63万千瓦。

金秋十月,正是水稻丰收季。在淮安盱眙现代农业产业园,16.19万亩“虾稻共生”水稻田迎来丰收。“虾稻共生”是一种将小龙虾和水稻轮作的综合种养模式,可实现“一田两用”,其中最重要的换水、增氧、投喂等环节也都实现了电气化和自动化。

“水稻亩产1300斤,龙虾亩产300斤,‘虾稻共生’模式下每亩虾稻田的收益比小麦、水稻轮种起码多2600元。”该产业园内的大明生态虾稻共生家庭农场主孙涛开心地说,“刚收割完的水稻直接运送到园区里的龙虾香米加工厂,15吨稻谷只要经过20小时电烘干,再在稻米精制中心的电气化生产线上加工20分钟后就能封装完成。”

稻米高效生产少不了电,特色水产养殖更离不开电。近年来,我省依托境内丰富的水资源和生态优势,大力发展特色水产养殖,形成了生态良好、产品优质、富民增收的水产发展新格局。

据高邮市三垛供电所所长卢宏松介绍,今年三垛镇的2670余户水产养殖户中,有1000余户办理了用电新装和增容业务,预计可为这些养殖户节约增氧成本约310万元。

“电增氧可将虾蟹养殖密度提升1倍多,每百亩水塘电投食每月可以减少人工喂养成本约1万元。”卢宏松说,加上近年来螃蟹、龙虾等水产品收购价格坚挺,平均每亩年收益比传统的小麦、水稻种植多出四五千元,因此电增氧已经成为乡村农业产业新兴技术的“后起之秀”。

然而,近年来,国网江苏电力不满足于以可靠的电力、优质的服务助力农业产业发展,还派出电力人以驻村“第一书记”身份扎根乡村,抓科技、兴民生、助发展。

在泰州兴化市,“洋葱书记”李廷胜的兴村富民故事广为人知。原为国网兴化市供电公司所属大营供电所所长的李廷胜,于2019年5月主动请缨担任大营镇联镇村“第一书记”,并以发展洋葱产业链为抓手,仅一年多时间,就带领全村甩掉了400多万元集体负债,还为村里架设路灯、新修桥梁、新建居家养老中心。目前,大营镇洋葱种植面积已达8000余亩。 

用电升级 共绘乡村新图景

8月31日,在连云港东辛农场水稻种植基地,100多台植保无人机正飞行在稻田上空喷洒农药。一旁停放的无人机“充电宝”,随时为无人机提供充电续航服务。这是国网江苏电力围绕服务农业农村发展自主研发的电力“黑科技”之一。

“七八年前,我们的植保无人机都是用柴油作动力的,污染大、噪音大,成本也高,现在用电低碳又划算。”该农场农牧中心主任徐士东说,“我们农场有耕地面积20万亩,每年需洒药施肥20次左右。使用柴油机作动力喷洒,每亩成本约0.3元,而用无人机‘充电宝’,每亩电费不到0.1元,每年能节省成本80多万元。”

十年来,国网江苏电力在推进乡村电气化助力农业产业发展的同时,积极研发电力“黑科技”促进智慧农业发展提档升级。在南京,全电气化的“5G蓝莓工厂”实现了无人运转,蓝莓每年可以上市两季,产量翻了一番;在苏州,全电循环水养殖系统将每日5%的污水内部“消化”,用于农业浇灌,实现高效零污染渔业养殖……

如今,国网江苏电力已在全省推动建立10个全电化农业科技创新基地,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使好技术、好设备更好地转化为农业生产力。

既要“稻谷满仓”,也要“诗和远方”。十年来,我省着力改善乡村环境,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已建成省级特色田园乡村446个。

白墙黛瓦、小桥流水,曾经的电线蛛网已变为遁地穿行的地下电缆。走进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县——盐城市盐都区的学富镇蒋河村,一幅迷人的新农村画卷铺展开来,用村民仓金海的话来说,是“改头换面”了。

江苏人多地少、能源资源短缺,生态是最难破题的挑战。多年来,国网江苏电力积极推动以电为中心的农村能源互联网建设,促进消费侧清洁低碳发展,致力让百姓生活更绿色、更实惠、更安全。

规划有序的汽车充电桩,宽敞马路装上太阳能路灯,农房屋顶安上太阳能光伏板……农村地区能源结构的优化,给村民带来优美环境的同时,也为其增加了收入。

扬州市江都区丁伙镇富桥村村民朱启杰是我省第一个享受到这份“绿色”红利的“新”农民。“2013年年初,我购买了40多块光伏发电板,搞起了容量5千瓦的光伏发电装置。感谢供电公司对我搞光伏发电的帮助,几次来帮我调整线路,光伏板发电后两天就给我装好了表计。这年6月4日,我与供电公司签订了购售电合同,供电公司为我开辟绿色通道,简化了很多手续和环节。从此,我的电卖给了国家电网,也因此成为‘江苏卖电第一人’。至今,总计发电30多万度,并网总收益超过23万元。”朱启杰表示。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