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网江苏电力:苏通GIL管廊工程安全运行1000天

发布日期: 2022-06-24 信息来源:

6月22日,苏通GIL管廊工程安全运行满1000天,累计输送电量超过600亿千瓦时,为长三角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苏通GIL管廊工程是“国家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重点输电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工程起于长江南岸苏州,止于北岸南通,于2016年8月开工建设,2019年9月正式投运,是世界上电压等级最高、输送容量最大、输电距离最长的特高压气体绝缘金属封闭输电线路工程。

该工程开创性采用“紧凑型特高压GIL+大直径长距离水下隧道”穿越长江,代表了特高压输电研发、电工装备制造、深水隧道施工等领域的国际领先水平。据统计,投运以来,该工程已安全输送电量突破600亿千瓦时,相当于折合标准煤1800万吨,二氧化碳4480万吨,对于优化能源配置、保障电力供应、防治大气污染、拉动经济增长等具有显著意义。

GIL是气体绝缘输电线路的英文缩写。与电缆和架空线路输电方式相比,GIL管廊具有传输容量大、运行可靠性高、节省占地、维护成本低等显著优点。为保障夏季用电高峰时期的GIL设备稳定运行,国网江苏电力每年都需要对GIL设备进行“全身体检”,检验GIL本体内绝缘性能是否良好是体检工作的重要内容。

“GIL采用六氟化硫气体绝缘的方式,将1000千伏特高压线路密闭在直径不到一米的金属管道内,就像罩上了一个‘金钟罩’,整个管廊内共充有约800吨六氟化硫气体,3.6万多个检测点,我们需要用超声局放带电检测仪定期对每一个点进行检测,并细致比对分析数据。”国网江苏超高压公司苏通GIL管廊站站长戴晨榕说。

管廊长距离穿越长江,最低点在水面下74米深处,水土复杂,水压大,这给管廊的运维提出了难题。“由于受不同区段水文地质的影响,管廊会不断调整‘身姿’,处于动态平衡中,但其运行中产生的形变应力会影响内部GIL设备的安全稳定运行。”戴晨榕介绍。为此,苏通GIL管廊站运维人员使用隧道结构多功能扫描仪定期检测管廊隧道是否出现外扩、沉降、错台等隐患,“其精准识别功能可360度扫描隧道本体,生成高精度图像,识别出小于0.3毫米的裂缝。”戴晨榕说。

为了更好地保障苏通GIL管廊工程安全健康运行,国网江苏电力组织了一支平均年龄30岁左右的运检精英团队,加快推进“GIL智慧管廊平台”建设,通过“数字化转型”提升特高压设备精益化管理水平,为保障长三角地区安全稳定用电提供坚强保障。

6月15日,南京市市级机关物业管理中心供配电科科长方文杰打开江苏省公共机构综合能耗感知节能管理平台终端界面。数据显示,今年1到5月份,作为南京市党政机关三大集中办公区之一的新城大厦能耗同比下降10%,达到了历史最好水平。江苏省公共机构综合能耗感知节能管理平台,是江苏省机关事务管理局与国网江苏省电力有限公司开展政企合作,提升公共机构能效的成果。平台于2021年11月上线,通过能耗大数据实时传输和主站云计算在线分析,为用户提供能源资源全景监控、碳排计量、能耗分析、指标统计、定额考核、节能评估等服务。目前,平台已接入全省所有公共机构的能耗数据,这也意味着江苏全面实现了公共机构能耗数字化监管。

据悉,江苏目前有各级政府集中办公区、事业单位、医院、学校、文化体育场所等家公共机构近3万家,“十三五”期间完成了其中规模以上节能改造项目454个。“十四五”期间,江苏在能效提升方面持续发力,制订了公共机构节能“十四五”规划,编制了公共机构能耗定额标准和计算方法,对节能指标设置了引导值、基准值、约束值。

“这些指标执行得如何,能不能管得住、控得了,都要靠真实、准确的数据来说话。”江苏省机关事务管理局公共机构节能管理处处长施恩辉介绍,平台已经接入电、水、气、冷、热、煤、油等各类能源能耗终端数据,用户可以通过户号自动获取能源消费数据并生成能效分析报告。

“平台具备智能筛查纠偏功能,数据在线获取率、数据准确率均超过95%。”平台开发单位、江苏方天电力技术有限公司执行董事、党委书记潘志新介绍,“当用户能耗量超过约束值‘红线’时,平台会自动推送预警信号,提醒用户优化用能方式。”

作为首批接入平台的公共机构,新城大厦根据平台提供的能耗数据分析和用能方式改进建议,对中央空调、供配电系统、燃气系统、数据机房、照明系统进行了节能改造。“改造后大厦综合节能率达到15.3%,每年可节电350万千瓦时,减少二氧化碳排放2900吨。”方文杰介绍。

“仅南京已有栖霞区政府集中办公区、金陵美术馆、红山中学等20余家公共机构形成了节能潜力深度分析和优化改造方案,综合能耗水平可降低15%至30%。”国网江苏电力营销部副主任甘海庆介绍,根据平台统计分析,近年来,南京公共机构能耗总量下降了13%。

“预计‘十四五’期间,江苏全省公共机构年均可降低能源消耗折合标煤8万吨,相当于减少二氧化碳排放20万吨。”施恩辉说。

相关链接